正法是梵文Saddarma的意译。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 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于世,演说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舍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佛教名词。梵文Saddarma的意译。谓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1、[execute (a criminal)]∶处决犯人就地正法
2、[law;rule]∶正当的法则、制度
3、隐语:办了,做了
佛教语。谓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
《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于世,演说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舍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梵sad-dharma,巴saddhamma,藏dam-pah!I chos)
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大正2·177b)∶‘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大正2·787b)∶‘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又卷四十八云(大正2·806b)∶‘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盘界。’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则云(大正8·715a)∶‘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并认为此正法于如来灭后亦可久住。
此外,《大毗婆沙论》等认为如来的世法有世俗、胜义之别,行法上亦有教、证二种。该论卷一八三云(大正27·917b)∶‘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毗奈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
久晃法师答:正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很好的去皈依,坚持三皈,我们修行从三皈开始,从三皈中进行,乃至证得菩提果,皈依才是真正的圆满。坚持皈依,坚持修舍戒忍精进定慧六度,六度万行,这就是正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三法印来衡量这个法是否是正法?(久晃法师)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 (网络)
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弘扬净土的书籍或者音像带确实特别多。总体来讲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在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播佛法的正见、正信,利益众生,那真的是功德无量。
善士问:尊敬的来生师父,您好!对待世间邪恶因持什么态度呢?是不分别是非一味忍让不见他人过吗?是否要参与社会竞争?如果不参与岂不是连谋生的能力都没有?假如我分别善恶而不跟恶走,参与竞争而行菩萨道,得失与否不执着,不粘着,这样是否可行?阿弥陀佛,感恩师父。
学佛本来是正法,但是偏要拿来搞名利,就会被歪曲。学佛的人放下不正法,心里坦荡、直心没有一点弯曲相,没有任何的谄曲之心。可是对三宝的信仰诚恳不虚的太少了。真正皈依三宝求解脱都不能真诚面对三宝,初学佛还好,时间长了之后都是以欺骗的方式对待三宝、同参、同修。
修行,要脚踏实地。无论讲多少理论,不去实修,就不能悟入,那么就没有用。佛陀说:“三界六道当中的人类,是刚强众生,是堪以忍受很多苦难的人。”这句话寓意很深,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是可以忍受很多苦难的人。其实因为我们被邪知见所绑架了,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身在苦中而不觉知!
当今社会网络便捷,资源获取便利,在大乘佛教通过网络弘法的同时,不少邪师也借此渠道宣扬邪法。初学道之人,很难分辨真伪。很多初学者找不到接触正法的渠道,故而说遇见正法难,殊不知正法就在我们身边。佛陀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正规寺院皆可免费结缘,这就是指引我们得到解脱的正法。
一个人在世间不管是做人,还是学佛修道,最可怕的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事,而是你形成坚固的错误知见。因为一个人做坏事做坏人,一定是因为他装了错误的观念,一定是他心里面染着了我执的贪欲,才会带动他的身心来做一些恶业。
久晃法师答:正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很好的去皈依,坚持三皈,我们修行从三皈开始,从三皈中进行,乃至证得菩提果,皈依才是真正的圆满。坚持皈依,坚持修舍戒忍精进定慧六度,六度万行,这就是正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三法印来衡量这个法是否是正法?
你遇到过“相似佛法”吗? 我就遇到过。不知道啥是“相似佛法”? 好吧,咱们首先来科普一下。
阿弥陀佛!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众!今天大家能共聚一处,更应该感恩我们的师父,有这样的因缘把我们聚在一起,还要感恩所有为这次聚会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师兄们。 刚才师父已介绍了一些情况,我就不再重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他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罗睺罗”意为“覆障”,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典故。原来,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夫人耶输陀罗说:“你出家可以,但必须留下后代。”当耶输陀罗怀孕后,太子随即离开王宫出家。没想到,这个孩子直到悉达多在雪山苦修六年后,才从母亲耶输陀罗的肚里出世,取名罗睺罗。
佛法当中有讲方便法,有讲究竟法。作为我们佛弟子确实要弄明白,你不要把方便当究竟,把究竟当方便那就会很麻烦,也就是说你会吃错药,你本来没有这个病,你把这个药吃下去,它是有副作用,有毒的。比如说一句话:宁可千年不悟,不能一步错路,其实这句话它是方便法。它是为了有些人走偏了,误入了外道,误入了歧途,那跟他讲这样一句话,目的就是让他停止,因为他越走越远是不是?如果这句话对一个普通的还没有怎么学佛的人来讲,他说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走错路,那他一步都不走,站在那里,整天在那里等。对前面那个人来讲,这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菩萨有大慈悲心,是故千百年来,受人信仰和爱戴。菩萨为什么能做到面对无量苦难众生,既能悲悯一切,而自己又不会伤心欲绝呢?因为她悲心之中有智慧,不参杂贪恋和情执;能化悲伤为力量,转烦恼为菩提。做到悲而不伤,利而不害。
如果不经过任何的了解,甚至对佛法的基本概念都一无所知,就给佛法下定义,这不就是一种“迷信”吗?人云亦云,稀里糊涂就下论断,这并不是科学的精神。
《无量寿经》中所讲的“仁性尊者”是指“尸利罗尊者”,“尸利罗”翻译成中文即是“施财”之意,因尊者慈悲心切,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故在诸佛弟子中被誉为“布施第一”。《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嘉乐尊者”是指难陀尊者,为了区别于孙陀罗难陀,故称此难陀为“牧牛难陀”。
“合十”,也称为“合掌”,是佛门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不仅是威仪、礼仪的体现,又是调心、修行的方法。动作看似简单,但却可令身心快速恢复平和与安定,有统一圆满、全心全意的内涵,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问候:当我们来到寺院参访,遇到出家法师或志工师兄,只要自然地合起双掌,做出合十的姿势,道一声“阿弥陀佛”,便是自然、如法的问候
许多人认为只有在深山老林中打坐才算修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事实上生活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吃饭、穿衣、睡觉等生活点滴都是在修行。不能把生活当成修行,就无法将苦难转化成正能量,反而会把它当成负担。人不能总是被挫折压住、被环境推着走,要敢于去承担和挑战,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
现在很多人相信一世论,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的观念。对于佛教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现实中未必如此。只是看到了一个暂时的现象,你去否定这个因果报应的存在,那是不理性的。多数人只是看到了短暂的或者眼前的一个现象,对这个因果报应产生的这么大的(误解),其实正说明人们对善恶自有报应内
家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充满亲情和爱情的港湾;她带给人安全,她带给人希望,她带给人无限的温暖和回忆。一个正常的家,会让人依依不舍;一个不正常的家,会让人如坐针毡。一家人,应当互相欣赏赞叹,互相尊重奉献;不可相互指责抱怨、轻视索取。分工合作,上下同心;内外有序,和乐融融。
依于经论所说,三宝通常分为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化相三宝和住持三宝。理体三宝是从理上来说的,其中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佛宝,灭谛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初果至四果圣人)是僧宝。一体三宝又叫做自性三宝,这是说我们在自性上本来具足佛法僧三宝,只是在迷的时候隐没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