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港资计算机网络公司里担任区域业务经理,平日的生活总是陷在一大堆男性同事当中跟他们周旋。《南方周末》的一位记者曾经想采访我,因为她觉得在IT这个以男人为主的灰色圈子里,我这个三十二岁的女人
一九二四年四月,我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木匠,母亲务农,全家九口,全靠父亲力作,维持生活。我七岁时,父亲为我取名宝林,送入私塾读书。同学中有两位小尼姑,她们读《心经》时,我暗中随她们
刚参军时碰到的一件因果报应的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的一位战友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时,刚好回家探亲,突然接到参战命令后便火速归队。归队途中,一位老人向他乞讨,想到即将奔赴战场,生死未卜,这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昨晚想想学佛的经过,发觉有一点值得向各位提出报告:我现在的心态,是衷心感激这一生中,所有遇到过的法师、长者、大德、善知识、父母妻友。而特别要强调,我昨晚所发觉的一点,是我衷
也许从小我就与佛门有缘吧。小时候,生在安徽无为县的我直到三岁都不会讲话。心地善良、虔诚学佛的母亲便抱着我到山上的庙里去拜佛许愿。结果回来后不久,我就真的会说话了。 十八岁时我应征入伍,被选为
也许从小我就与佛门有缘吧。小时候,生在安徽无为县的我直到三岁都不会讲话。心地善良、虔诚学佛的母亲便抱着我到山上的庙里去拜佛许愿。结果回来后不久,我就真的会说话了。 十八岁时我应征入伍,被选为
我叫如志,今年65岁。一九五八年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工机器及设备专业本科毕业,六三年被任命为石油化工设备主任设计师,曾参加过一些国家大型化工设备的定型设计及试验工作。八七年任甘肃建工局七公司设备技术
近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在厦门佛学会时,曾结合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的生平对人生作了一个总结,他将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所谓物质生活,指的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指的是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感觉必须要写这篇文章,末学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谈到学佛的经历真是让我感觉到佛菩萨的慈悲和对我们佛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面就是末学走上学佛道路的因缘和一些神奇感应。 05年的
很多人以为佛讲的东西都是虚无飘渺、不合实际又无法证实的,是迷信、是骗人的,是统治阶级用来方便控制人的工具,信佛也等于是不讲科学,是愚味落后;也有人认为佛教用来调剂调剂精神还是不错的,至于佛教关
缘起 写这篇文章犹豫了很久,也酝酿了很久。最后,还是在拜谢、报答佛恩的心情的强烈驱使下,提起了笔。目的也很简单,希望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感应写出来,与有缘翻阅它的人共享。如果能因此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误解者的憎恶、厌烦、错解甚或诽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们喜闻乐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三界里的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
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观音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代表大慈大悲,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不空
锁骨菩萨简介 锁骨菩萨是传奇故事中的人物,《涅槃经》云:一切凡夫身中诸节节不相到。人中力士节头相到。钵健提身诸节相接。那罗延身节头相拘。十住菩萨诸节骨解盘龙相结。是故菩萨其力最大。历史记录 锁
寂静法师,四川省绵竹人,1965年出生,14岁左右开始思考人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发动机专业,先后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学习,曾经被国家派往俄罗斯中央航空研究院学习。后于1998年33岁时跟随四川佛教界高僧海山法师在四川德阳万佛寺出家。
释传印法师,字月川,名毓岱,1927年1月30日生,俗姓吕,原籍辽宁省庄河县。1954年于江西云居山出家,1955年受戒,亲近虚云老和尚,蒙授沩仰宗法系第九代传人。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2010年2月3日在北京闭幕,传印法师当选新一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研究生导师、庐山东林寺方丈。
释本焕(公元1907年——2012年),法名心虔。祖籍湖北新洲,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1930年出家,得虚云禅师传法印可为南禅临济宗临济法派第44代传人。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丹霞山别传寺住持,广州光孝寺住持,深圳弘法寺方丈,黄梅四祖寺方丈等。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释本焕法师圆寂于深圳弘法寺。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上传下喜法师出生在1967年10月26日,父母亲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父亲在迎接新中国解放时,热情很高,陈毅做上海第一任市长,父亲就被大家推举为里弄主任。1958年,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父亲带着全家去了江西,以后又辗转到安徽,只留了祖父、祖母和一个哥哥在上海。因为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母亲时常回上海,所以我被生在了上海。
释海涛法师,俗姓黄,台北市人,祖籍福建,西元1958年生于台湾高雄市。1993年六月于新竹福严精舍由其师公上真下华老和尚代为剃度,依止上如下虚老法师,1994年于高雄六龟妙通寺上戒下德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其后两年间常往来于慧日讲堂及恒春五公寺。
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