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信心铭》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是故,简之又简,以至于空,是名心悟。为了分析说明,就得化简为繁;为了归纳总结,又得化繁为简。虽然简单,但不缺乏;而简陋之中,多有欠缺。所以,简单的生活模式,不累;简陋的生活条件,难熬。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受戒,我们常说的出家指剃度落发,实际这只是现了出家的相,称为形同沙弥、沙弥尼。受了沙弥、沙弥尼十戒,才拥有出家人的戒体,也就是说才算真正出家,称为法同沙弥、沙弥尼。此处的受戒,指在家菩萨出家得受十戒。《萨遮尼揵经》云:“如来功德之身,以受戒为本,以持戒为始。”
做了什么善良的事情?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呢?就是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说善良的人老是受伤,那你做了什么善良的事情?在善良的这个过程当中又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呢?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善良,我们把它做到一种升级,或者说讲到一种升华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作慈。慈啊,我们经常讲“慈母多败儿”那个慈啊。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慈而没有智,它算不上真正的慈悲
佛法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和慈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改变我们负面的思维模式,放下我执,扩大心胸。只有如此才能令我们的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光明。你太关注别人的看法,都是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的舞台中,捕风捉影,猜测妄想。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他人的眼光支撑的牢笼,其实这种烦恼都是自找的。因为你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你在他心中的感受包括定位都是不一样的。
春花烂漫,春水潺潺,绿叶成荫,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又到了清明时节,数千年来,为追思先辈,聊表孝忱,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如古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期间,很多家庭都携家带口,去到先辈墓地,扫墓祭祀,并祈望祖灵祐护后辈们平安健康。
修行最重要的根本,我觉得是愿力。一个人对做一件事情没有这种信念,其实他是做不好的,而且也没有力量。这个誓愿力是发自我们内心,对一件事情正确的理解,而发出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像很多人说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修行对我们生命很重要,所以你才会有这样坚固的誓愿力。有了这样以后,就是要改变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会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但修行最重要的是改造思想,然后思想去带动行为。
「普」,就是遍一切处;「贤」,就是妙善的意思。也就是说,菩萨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遍及一切处、利一切众。平等、慈悲而且具备众德,所以名为普贤,又叫做遍吉菩萨。在普贤菩萨的应化事迹中,又以拾得大士最为著名。相传,唐朝天台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有一天经过赤道城,看见一个孤儿在路旁啼哭,就将他带回国清寺抚养,因为是捡来的,就把他取名叫「拾得」。跟后来的寒山大士成为莫逆之交。
可以穿,也可以不穿。正常来讲,如果我们举行法会,相对比较隆重的时候啊,我们去到殿堂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安居期间,你穿海青,就不用搭衣;那你正常……比如说我自己在房间念经的这种情况下,是不用穿海青、也不用搭衣的,我们念我们自己的经就好。那如果你去到寺院,你要和大众一起共修的情况下,那就一定要穿。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念佛人往生净土,都是一样的吗?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身份都是一生补处位,可是念佛修持深浅不同,也就有品级差别。其中西方极乐世界有个边地,也叫懈慢国,假如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信解,持戒有缺失的人,大多数回生在这里。因为有疑悔,念佛功夫不深,就会在这里暂住五百年。
没有开光的佛像,我每天都对着它念阿弥陀佛,还供水,这样做对吗?你心里有开就好了。当然,基本上一张佛像你请到家里来,没有法师帮你开光,你就祈求观音菩萨开光也可以。
“劫”是佛教中的时间观念,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即八十小劫为一大劫。(1)小劫:依地球上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少一岁,减至人寿十岁,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
当年的长安僧团以鸠摩罗什大师为首,他座下有八位高足弟子,其中有个叫道融的,他的辩才很好,记忆力也很强,内外的典籍都能够记忆下来,觉悟程度也很高。当年有一个狮子国的婆罗门,听说长安的佛法很兴盛,他读了很多的经典,博学多闻,很擅于辩论,他就找上门来要跟长安的僧人辩论。
又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其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
善士问:请问法师,弟子很喜欢翻阅禅宗公案,有的时候会看得很有感触,但更多时候看不懂,请问为什么?达照法师答:哈哈!这个叫“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就是你还不是剑客,所以人家把剑拿给你,白拿。我们平常有时候看看禅宗的公案,觉得它很有感触。
在现今社会里,有许多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在各种欲望的诱惑下,精疲力尽,烦恼丛生,他们很想搞明白,人生究竟是什么?
放生虽然功德无量,但很多人在放生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区的。有人担心因为放生的条件限制,物命会在放生前就死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放生并不是单纯地救命,更是救度它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在放生时,尽量做到佛法僧三宝具足,为它们作三皈依,种下佛法的善根,未来总有一天,它会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到究竟解脱
《金刚经》的经文是佛陀教导弟子,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落实“无住生心”的修行。环境是我们的镜子,心是我们的老师。面对各种外境变化,要学习着向内观照自己的心非常重要。扩大心量,把“众生”即世间一切有情与无情的生命,当成是我们的“大环境”。
念佛这个念不是只指嘴巴念,嘴巴念佛是一个方便,更重要的是要心心念念,思量佛的功德。他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他自我觉醒了,而且他也愿意帮助别人觉醒,最后觉行圆满以后,他就成佛了。经过他这样的一个次第,我们就要悟到一个道理。首先,我们念佛要认识到我们凡夫与佛的距离。凡夫最大的弊端就是自私自利。我们
讲好佛教自己的故事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如果用佛法的标准:无常、无我、解脱和诸法空相这样的内容,赋予自己担当责任和良知,去讲好佛教的故事,就一定会理直气壮!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的老师,号称自己不吃饭已经很多年了……于是国王把这个国师介绍给了他的王子。
僧,指僧宝,包括一切贤圣僧和凡夫僧。《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称为僧宝。”说到僧宝,这是说清净持守佛的禁戒,保持本有的真心,举止以出家人的威仪行事,放弃世俗法,专志出家修道的比丘比丘
十种波罗蜜在南传佛教里也是重视的,它是讲成佛生生世世所要修行的十种波罗蜜。我们要走向成佛之道,也要修这十种波罗蜜。南传佛教说的十种波罗蜜都是什么?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出离;第四,智慧;第五,精进;第六,忍耐;第七,真实;第八,决意;第九,慈;第十,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