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系宗喀巴大师之代表著作,全书贯穿“教”,“证”二法,摄经律论三藏之要旨,意蕴深广。全书以“三士道”为纵线,以“六波罗密”为纲宗构架菩提道学修次第。“六波罗密”依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广论》中皆分章叙说,然“奢摩他”(禅定),“毗钵舍那”(般若)两章在全书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洛桑札巴大师所著。他诞生于1357年, 圆寂于1419年。七岁前, 跟随噶玛巴·若比多杰大师接受启蒙教育。七岁, 入夏琼寺出家,主要从师确吉·顿珠仁钦
过去很多人因佛陀讲法而得度,一方面是因缘成熟,再者是弟子具备根器的缘故。在谈具器的条件前,就不得不先认识听闻佛法的目的、听闻佛法所能带来的好处,以及要从谁而听闻?接着才衍生出为要能如法的受益,那么听者弟子需具备条件,以及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听闻。
《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诠是《般若经》;佛陀虽宣八万四千法门,惟整体言之,可归至三转*轮中,三转*轮皆是描述空性,三者虽出自同一位佛陀所说,主题亦同,惟内容不同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佛法,真正说起来,佛法的内涵是非常的深广,所以我自己来谈佛法觉得不够,好在相信在座很多都学过佛,现在呢,在国内国外,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大德,很多学过佛的同学久已听说,不妨作个比喻,那些都是山珍海味,吃腻了,偶然今天来个家常便饭,青菜豆腐,我是这样的心情,来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克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 ’。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
一、《菩萨道次第广论》是我在一九三四年由西藏回本院(汉藏教理院,下同)来随讲随译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因为部帙繁多,每使学者很不容易听得圆满。记得我去西藏求法,一九二七年从甘孜拉惹巴师父听广论的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普善德根本》论释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新广论讲记
五、禅定波罗蜜多“功德过失与思惟,体性差别及性相,增长及清净方便,以及果报(之利益),七事说禅波罗蜜。”如果只是具有布施等波罗蜜多而缺乏禅定,就难以制伏此心之散乱及放逸。由于此心容易散乱及放逸的缘故,心中的烦恼就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依上面所讲的菩提道次第步骤:最初发菩提心,然后修持菩萨道,最后成就佛果。这一切的努力,其唯一之目的还是要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成就利生之大事业。如果成了佛以后,心中不再生起任何意念,那么怎样可能去做利生的事业呢?
本书卷着有句云:“果者圆满佛陀身”,现在解释此句之含义。菩萨历经完成各种地阶后,最后现证三身圆满之佛果。菩提道灯论有句云:“菩提佛果非遥远……”,然则什么是佛果呢?
前章所言之五道亦可释为十三地或十三个阶次。颂曰:“初修学地诚信地,菩提萨垛之十地,以及究竟之佛地,总共说为十三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