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这首偈是讲在家于父母前行孝时所发的愿。日常生活当中,菩萨在家首先应当孝顺父母。孝行是世间各类道德行为中的至德,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所以“孝事父母愿”应列在前。此偈大意是:当菩萨在家孝养、承事父母的时候,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善巧承事供养于佛,护养一切有情。
孝为万善之基,众德之本。《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佛陀在《佛说分别经》中教导世人:“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观无量寿经》有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首要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之重要。
父母恩重,实在难以报答。《五分律》中佛言,父母对子女,从出生怀抱到养育成人,在这中间所付出的辛劳,即使为人子女的,一肩担父,一肩担母,让父母在自己身上生活大小便利,乃至用世间最上的奇珍异宝衣食美味来供养,如是经历多时,乃至百年勤苦,仍然无法报答父母养育自己的须臾之恩。因此,我们为人子女的,应当尽心尽力来孝养父母,报答亲恩。
那么如何奉侍父母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呢?《论语》里,子游请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果把给父母吃饱当成孝,那和畜养犬马又有什么两样呢?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片孝敬心,仅仅是供给衣食,那和喂养犬马实在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一个人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养的层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不论佛教还是儒家,二者一致强调,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孝顺。身为子女者,不仅要照顾好父母的身体,还要护养他们的心。心存尊敬与爱戴,给予父母心灵的安慰,才能带给父母快乐和幸福。
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色身,我们才得以利用人身来服务大众,培福报修智慧,积累解脱成佛的资粮。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首先要孝顺父母。
父母给予了我们色身,而佛慈悲教导我们,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引导我们充分发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应当善事于佛。
《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由此看来,我们应当平等尊敬爱护一切众生。
可谓:
一句弥陀
念报亲恩
学佛念佛
利益众生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华严经原文
华严经原文
《白话华严经》系“地球禅者”洪启嵩老师首次以导读、原典、白话语译、注释并举的方式,将《华严经》这部“经中之王”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 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
华严经译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暂无简介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讲解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所有一切的万法都从法界流出来,即所谓「一能化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无量还归于一」,还归于法界。法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往大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究竟是大是小呢?也不大也不小,这叫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完整注音版。
学习了华严净行品之后,又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心量开阔了。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说,法师啊!我的菩提心量很努力的发,发了七八年了都发不出来,还是那样的小心眼。然后说得很无奈,说得很愁眉苦脸的样子。那为什么心量开阔不出来呢?最大的障碍是在哪里呢?其实人类菩提心量开发不出的最大障碍就是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这样说,可能听得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完整注音版。
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对《华严经》有一句评价:“法界因果,缘起理实”。何谓“法”?“法”是诸法的总称。春夏秋冬,男女老少,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诸法。何谓“界”?“界”有三个含义:一切诸法皆有其相,一切诸法皆有其因,一切诸法皆有其自性。一切诸法皆有其相,夏天“热”是它的相;一切诸法皆有其界,夏天也一定与它的界相应。
这不就是恒顺众生吗?跟普贤十大愿里所说的“恒顺众生”完全相应。随众生住,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众生他们的心,他们的行为时时刻刻安住在不同的地方。一会儿安住在贪的境界里,一会儿安住在嗔的境界里,你会发现到,众生的心安住在哪里都不确定,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我下一念心会安住在哪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完整注音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完整注音版。
善知识有很多种。有证德善知识,有修德善知识,有教德善知识,有悲德善知识。所有的这些善知识,首当其冲就是要有证德的,就是已经超凡证圣境的善知识,印祖就是这样的善知识。所以,在善知识的抉择上,你要抉择看谁大,这是有差别相的。他的证量大,他的智慧大,他的悲心大,他的境界大,这是有大小的,凡圣的不同。印祖是莲宗的祖师,大势至菩
听不听,要看你自己的发心。《金刚经》确实不是让你用意识去懂的。《金刚经》讲的是空性法,所谓的懂,属于有为的差别相。所以,如果你想听大德讲法的视频,可以,因为你不能入这个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当然还是要积累功德。因为上根器也是从下根器积累功德来的,那么去听大德的讲法视频,这样能够不断地缘这个法。
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叫做殊胜加持?就是加功努力持到无我无人无众生的无上法上,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殊胜就是特殊,有别于世间分别对待的,胜出我们世间下意识的对待执着的境界。我们就这样不分别去读经的时候,就已经加进去、持起来,现前已经殊胜了,你还要什么加持殊胜呢?那种有为的带有情见的殊胜,只是一种我们需要的宗教情怀
我们学习经典和读诵经典,一个是解门,解就是理解、了解、乃至研习。一个是行门,就是印祖开示的读诵,就是用佛从心地真如法性中称性流露出来的圣言量,让你没有一念妄心地去跟它对接。所有的修行法门,不管念佛、持咒、礼拜,实际上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什么意思?就是持这一个法,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加功,慢慢就会烦恼、身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以怎样的生命状态去面对新的开始?现在我们坐在法堂里,还蛮辛苦的,你怎么克服寒冷和懈怠走到这里呢?实际上在这里听听,有时候心只要一打开,佛光照进去,就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克服寒冷的力量,我在这个寒冷的法堂里,也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充实。因为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温度,更需要真理和真理之光。
《法华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尊者翻译的,一共有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法华经》在佛教里被称为是“成佛的法华”。本师释迦牟尼佛经过前面四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的开权,循循善诱,在法华会上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实指的是实相,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佛性的众生都能够成佛。所以在法华会上,与会弟子都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