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内附《观无量寿经》念诵视频。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的三生,学《观经》,从前面的观法,到后面的三辈九品,其实最后归根结底要念佛。一个净土行人,他一般修着修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一个是确实也是信愿行,但是他厌离娑婆情态上有两种:一个是极端的,想早点死的感觉,就是还不如早点,一有什么不测,马上就说还不如往生了算了,早点死了。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这里就是: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里开始亦信因果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你所信的因果,不知道你信还是不信,不定,而且一会儿是深信,一会儿有可能是浅信,这叫作亦信因果。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尽管全部都能往生,可是分品位差别,的确是太不一样了: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有因必有果,有心必有境,有愿必有成。下面开始讲临命终时了,临命终时怎么个情形呢?即得往生以后是: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要发愿往生,一定要具足这三颗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个是至诚心、一个是深心、一个是回向发愿心,把它搅在一起就跟剁馅儿包饺子一样,实际上就是愿往生心,如果你离开这个心,往生大业绝对成就不了,没有桥梁,搭建不起来。
净土法门非常高妙,为什么?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明了,不以深心去信佛语,不动心的去跟佛相应,没办法。因为里边说的登地菩萨只能知其少分,就我们现在来讲,无非就其他的宗派就学教法,有次第,《广论》也罢,《道次第》也罢等等这些教法。
祖师们讲法到这里特别强调,他说我们从每天除了生活中的身口意,再就没有别的内容了。所以在身口意上,比如口业上来讲,就是你天天说话,说什么样的话,真实心,心口如一,就说极乐世界好,这儿不好。就要建口业上作意,真实心中去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果报非常殊胜、解脱自在。
这三辈九品可以说就是给我们量身定制的,一定要搞清楚了,以后你就知道说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往生了。如果往生不了是在哪里出了状况才有可能往生不了。要凭佛讲不能凭人论的,这是净土法门里面最要紧的一段圣言量,所以修观、入定这是定善,前面讲到定善和散善。
从第十四观开始讲三辈九品:上品、中品、下品里面又分了上、中、下生,一共九类。这段经文对于现在末法时期的人来说,是更加的重要和应机的。它里边描绘的,基本上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求入定观想了,而是散心了,大概了解一下极乐世界的状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