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老师说礼佛功德
大凡信仰,是有一个崇拜的对象,和他的思想与主张。宗教的信仰,当也如是。对他所崇拜的教主自然会礼拜、赞叹、仰慕,由此产生出一股宗教气氛,使灵性发韧而升华。有的宗教只是做些祈祷,而不主张礼拜“偶像”。佛教主张礼拜佛、菩萨圣像,当然它有很深的哲义存在。
且说佛陀灭后,后世不见报身真佛。那时优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香造佛像,视同真佛供养,为佛像肇始,为后人带来忆念追思之需。《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礼拜、供养、观想之修持所用。佛经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诸经典中,常赞礼拜、供养佛像之功德利益,因之佛教徒遵循已久。
何以拜佛有如是功德感应等事,就佛之行持证悟,非常人所能行,由因地至果位历经修行,已入不生不灭无余涅槃之大光明藏。故于一一拜中,佛光注照,黑去暗除;恶业即化,障碍何有?佛表光明,业表黑暗,拜佛乃引佛之光明,破除自己业的黑暗,如一室之黑暗,以一烛光尚可破除,况佛遍照,暗破无余。佛像巍巍功德,世俗凡夫以及诸般外道,自不能理解。
修行人静坐参禅、或观想、或念佛、或持咒既久,当起而经行、或拜佛,五体投地,诸环百节,千筋万络,乃至脊骨百骸,莫不牵引,全身舒展,等同运动;以动养静之法。静时摄心,动时调身,绝不偏边。行人静中能定,动中也当能定,于拜佛中也当考验可否专心一致,心不外驰,以上对身心调摄,都有益处。
复次,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行者拜,只一见此形好佛相,自心如是严饰,等无差别;此刹那间,面对佛像,心如工画,于念不起生灭,摄心观住,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我即佛,佛即我,何以故?吾人心中本具足如来德相,只因一念根本无明,妄想颠倒,邪执分别,故自性佛相隐而不现,今以一念拜佛、观佛、忆佛,以外在假设的佛相引发内里,原具自在之佛相互相契入,此一契入,互相融和,自他无别,佛我无二。若拜佛、观佛、忆佛已竟,离此一刹那,吾人的心又随逐染法,见一切众生相,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假如离此佛相,若开眼、若闭眼、若忆、若不忆,佛相现出,清澈光明,具足如来德相,当下是佛;或观车水马龙悉观成莲花,观街头男女悉成清净大海众菩萨,此时修持已圆,拜与不拜佛皆为戏论矣。所以说,拜佛是摄心入清净觉海最好的方法,凡夫俗子的我们,拜佛时还打妄想呢,何况开眼、闭眼,佛相现前!或观成车马为莲花、众生为菩萨,由此可知学佛修行有多难!
普贤菩萨曾发过十个大愿,称做十大愿王,过去、现在、未来行菩萨道者,皆依此十大愿王而得成就无上菩提,可见其行愿功力之深切久远了。在十个大愿中,头一个大愿就是“礼敬诸佛”。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对礼敬诸佛之功能详加阐释。佛是人天之师,虽具高至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乃至诸天、仙人、梵王、帝释、人及非人都要向佛礼拜,足见拜佛一定有很大的好处。我们于诸种佛相之前,顶礼膜拜,虔诚倍加,如面圣容,如佛亲临,做此思惟,当受法益。文殊大智有礼佛之偈,今录于下,凡礼佛依此佛作观,获益难思。偈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如来涌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如是拜,如是观;当拜佛时,只求一心直下观拜下去;起观行时,住心一处,观主体的我与客体所礼的佛皆入大般若智性空觉海之中,化自他,绝对待,自他无二,主客一如,于此性空寂照之中,缘起观行,豁然朗现之中,庄严道场若帝释天珠,弥布虚空,每宝珠上,十方诸佛坐莲台,放大光明,佛光、珠光相映成趣,大般若光打成一片。再观自身所化与诸佛涌现等同,自身一一于如来前接足顶礼。如是作观拜佛,为理事圆融拜佛,其功德实不可思议复不可说矣。
当拜佛时,只求一心莫因旁人讪笑,而起自卑;更由我慢不躬顶拜,此等即失其利。应知我为佛子,面佛顶礼,佛所制仪,非不见我人对待,更应观礼拜于法性之中,周遍法界,礼十方一切诸佛,更当思惟,非此时应遍体诸佛,往昔历劫早经遍礼诸佛,尽未来际也当遍礼诸佛,如是作观,是真佛子,功德难宣。
又有人妄说拜佛、菩萨圣像,不能抬头观看,此是不明法理,以讹传讹。前已述及观佛好,自身作佛,又“观念法门”中所言,若行者只观佛陀白毫之相,刹那现成,灭无量罪,可知观佛修持可获大利。或若拜神鬼等,慑其威猛,不敢张望,以神尚有我执,此乃外道所依,佛教弟子不可仿效。应知拜佛观佛时,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当下净土显现不二;可知拜佛有如是甚深功德了。
前已略述,此段提出紧要处,凡所有相,皆含有性,佛相虽然如是,有情无情莫不如是。凡夫拜相不拜性,圣者礼性不礼相。凡夫身拜心不拜,圣者心拜身不拜,惟大智者,拜而无拜,无拜而拜,身心不二,性相一如。故以外在佛相,依之礼拜,而引内里佛性,我内里佛性成就,则我外在佛相必然具足,一切外相为内性之表彰,一切内性皆外相之含蕴,此凡夫依佛相礼拜,正是依此法修行;若修行人礼拜到佛相与自性打成一片,豁然相我一体,无二无别之时,自会妙处。那“山河大地无非法身,翠竹黄花皆是般若”;于此中立,拜与不拜,皆成戏论啦!
治眼病咒文:释迦辉耀。(shi jia hui yao)。治眼病咒手印:食指相钩(右钩左),中指弯转在掌心,大指捏在中指的背上相并,头相拄。无名指竖立相靠,小指左手压右手交叉(重迭)。持治眼病咒时间:每天起码,至少要念半小时。时间充足一小时或者以上更好。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越美相貌越美
什么是教育呢?不是现在从小学、大学、研究生所学的,那只是知识技能培训。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明了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教你怎样做人的才是教育。
怀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人之所以忘记自己的前世,是因为他在投胎以后,在母亲体内做胎儿会受很多的折磨、痛苦。最近我们看了一个医学的纪录片,现在西方拍摄的技术很发达,能够隔著母体用三维的角度来拍摄母亲体内胎儿的生活状况。我们看到这个影片当中,胎儿在母体内真的是很痛苦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
讲到这里,我想起台湾广钦老和尚的故事。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在台湾很有名。当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不算是神
死了的人,怎么样产生中阴?就是这个生命死了,还没有转变成另一个生命以前,中间存在的这一段,叫做中阴,中国人普通叫灵魂。中阴身不是鬼,鬼是鬼道的生命,已经是另外一个生命了。中阴身虽不是鬼,可是比鬼还厉害,中阴身有神通的哦!人死后变成中阴身的时候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
怎么学佛呢?很简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要自扰,不要做个庸人,就是学佛法门。你说我心里放不下,怎么放不下?这话中已经有答案,是你心里放不下,找我有什么办法?佛也没办法。聪明的人一听就懂了,放下就没事了嘛!对不对?什么是用功最好的办法?
过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头,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我信教,我因对新旧约的理论不能接受而无意起信;在我生活环境中没有佛门善知识可资亲近,因而我对佛教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善士问:怎样才能引起青少年对父母的孝心?我总相信孩子一定要与父母建立良好关係与沟通,首先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蔡礼旭答:「首先就是要他们先孝顺父母。」大家要了解,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它都会有一个结果。但是我们的心态就像一颗种子,心态对了,这个开好花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
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愚法师。
问题:是否末法时期众生只能用十念计数法念佛?定弘法师答:当然也不能这样一棍子打死,印祖他是讲他这样念佛很得力,而且极力推荐。那我们当然最好能够采用,但是可能各人根性有点不同的,他念其他的方法念习惯了,已经很好,就不用改。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了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
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答: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
学佛的人同时也要做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的功德也都要随喜。这世界上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也都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家,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
我们现在的人因为社会整个资讯发达,现在的人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散乱,管不住自己,其实我觉得这种现象也是蛮普遍的,那如何去更好的管理自己,或者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念头意识,大众本就是一体的,都是自性现出来的,又为何变现,越变越糟糕,甚至互相伤害,变现出地狱让自己受苦呢?
譬如说你今天侮辱我、毁谤我,我说我要忍,对不对?对一点点,这不是佛法,你说师父,你不是叫我要忍耐吗?错了,忍耐的背后要有大智慧。
“具足”,指完全具备,无一遗漏。在家菩萨出家后需要“穿衣吃饭从头学,轨度格物与俗别”,将熟悉的世俗生活转为修道生活。新受戒的沙弥(尼),刚刚进入僧团修学佛法,对僧团的礼仪轨范、修学要领等所知尚浅,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很容易与戒律、法义相违。这个时候,
“佛所悟”的世界和“我所执迷”的世界是不同的。“我所执迷”的世界是物理的世界,是“贪嗔痴慢疑”的世界,而对于精神的世界,我们却-窍不通。所以,我们想明白“我所执迷”的根源是什么?要从物理的世界开始探讨,追究到最后,才知道“因缘空“的道理。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正报跟依报。正报,从心下手;依报,要修福、多结善缘。记得,多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允许自己犯错,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犯错,原谅自己犯错这一点很重要。所谓允许犯错并不是纵容自己去犯错,而是自己在不小心犯错了之后,你要懂得去原谅你自己,这是你对自己的肯定、保护和支持。
所谓“兼加安健”:我们就会平安、快乐,就会健康,哪里会生病呢?当然我们不会生病,至少那种恶性肿瘤、癌症等疾病同我们无缘,完全可以的。因为我们看透了事物的真相,由此坦坦荡荡,心里不纠结鬼鬼祟祟的事情。
我们佛教就是修这个,念一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里面讲要知恩报恩,有的人都忘记了,佛教的因果写得很清楚,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欠人债,再进一步要向他报恩。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也曾经“闻歌起舞”,这就是习气。大迦叶尊者,曾经一听到别人唱歌他就开始跳动,而他是一位非常讲究威仪的大比丘,但是一听到音乐他就自觉不自觉地舞动了,就开始折腾。这是什么原因呢?前生遗留的习气而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