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缘。这些缘的出现,也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去当这个成佛的候选人,反对你的人也就不会跳出来,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为候选人,你要觉悟成佛,要度一切众
按:又是一年开学时,各路学子已纷纷准备新学期的校园生活,此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高考幸运儿们,他们是对新环境最期待也是最陌生的一群人。本文作者明海法师,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方丈,他通过对学业比恋爱重要,未来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缘。这些缘的出现,也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去当这个成佛的候选人,反对你的人也就不会跳出来,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为候选人,你要觉悟成佛,要度一切众
富贵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一种是绝对的。“富甲天下”、“位列王侯”是相对的富贵,“身心自在清净”是绝对的富贵。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是纯粹和恒久的乐。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将人和人之间的富贵
真正的修行是面对自己,观照自己,改变自己。这是寂寞之道,是独行道,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做。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为我们修行的理路,这一点要切记。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虽“不立文字”但也没有离开文字,它是教外别传,有的大
我利用上午剩余的时间,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我对《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理解。 之所以想在这次夏令营讲这一品经,主要有这样几条原因。首先,我觉得自己和这品经很有缘份。我第一次看到这品经是在上大学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到以后心里有一种很大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
明海大和尚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
明海大和尚早晚课内容讲解 今天早上,我讲几点关于早晚课的基本知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怎么样做早晚课以及早晚课的内容。 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
修行的入手处永远是自己错(明海大和尚) 昨天我们讲到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
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室利罗,在汉语的意思是人去世身体火化后的遗骨,所以严格地讲,每
赵州的茶(代序) 明 海 赵州不产茶,但唐代驻锡于赵州的赵州老人的“茶”却意味无穷,流芳万古,因为它与禅一味。“茶”之为道是与赵州老人的这杯茶分不开的。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赵州老人住在“荒村破院”的观音院(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初一何时上香最好? 智渡法师答: 一日之计在于寅(3:005:00),早起悦泽最好!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病就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于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南无阿弥陀佛。这下面好几个问题比较类似,就一道来回答。问1:念佛专注的时候,我的额头眉心处总会觉得不舒服,很难受,这是为什么?问2:我母亲念佛二十几年了,不论出声还是默念,头顶都会不断地震动,有时还会头晕、头痛,这是为什么?不念佛的时候不会有这种现象。
智海法师答: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 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我看佛书上说,人去世后49天又投胎了,那为什么还总会有已故很久的亲人托梦,或有附体的事情?母亲去世很多年了,可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总会梦见她老人家,家里人说烧点纸钱,烧完后真就不再做梦了,为什么?还有最近家里有个外甥女,突然好好的就头痛的不行
修行佛法不要只为自己,要为所有众生努力,这样的话,哪怕你今天不小心做了一些不好的,做了不善业,都可以真实地忏悔。比如我们有时候在讲法的时候,讲太快了,有时候会讲错话。有人就会讲:师父这句话不对,我以后都不来听法了,这样对不对?不对!
我们的身体是由贪欲而来的,今生为男为女,皆是过去的习气、欲望所造成的,只是一个缘生缘灭的东西,就如同水中的浮萍一般,任风吹来飘西东,聚散不定;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主宰,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如果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善事,今生就会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及
《大乘义章》第十卷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这段开示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向,投靠,依伏,所以称为皈依。伏就是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就是我们整个身心都接受三宝!
我们现在的人因为社会整个资讯发达,现在的人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散乱,管不住自己,其实我觉得这种现象也是蛮普遍的,那如何去更好的管理自己,或者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而缺乏智慧与慈悲的人,即使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也依然是最贫穷的人。为什么他最贫穷呢?因为执着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是执着和挂碍,也是有所图的。那同佛法上的“我无所图,不求回报”的发心,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念头意识,大众本就是一体的,都是自性现出来的,又为何变现,越变越糟糕,甚至互相伤害,变现出地狱让自己受苦呢?
譬如说你今天侮辱我、毁谤我,我说我要忍,对不对?对一点点,这不是佛法,你说师父,你不是叫我要忍耐吗?错了,忍耐的背后要有大智慧。
“具足”,指完全具备,无一遗漏。在家菩萨出家后需要“穿衣吃饭从头学,轨度格物与俗别”,将熟悉的世俗生活转为修道生活。新受戒的沙弥(尼),刚刚进入僧团修学佛法,对僧团的礼仪轨范、修学要领等所知尚浅,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很容易与戒律、法义相违。这个时候,
“佛所悟”的世界和“我所执迷”的世界是不同的。“我所执迷”的世界是物理的世界,是“贪嗔痴慢疑”的世界,而对于精神的世界,我们却-窍不通。所以,我们想明白“我所执迷”的根源是什么?要从物理的世界开始探讨,追究到最后,才知道“因缘空“的道理。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正报跟依报。正报,从心下手;依报,要修福、多结善缘。记得,多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