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主讲
逢甲大学普觉社 83 年 2 月 15 日参访记
(一)问:请师父讲一些鼓励大众的话:
答:说到鼓励他人,古来高僧大德,都离不开下面这几句话。学佛第一个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就是没有长远心,而且乱发愿。随便发愿的人,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第二要有慈悲心——要时常宽恕别人,扩大自己的胸量,不要看别人的缺点,你要活得快快乐乐,就要学习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多看众生的优点,以慈悲柔软的心来面对你周遭的人、事、物,这样,就能活得比较自在解脱。第三要发菩提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我们要‘学佛',当然就要发菩提心。这三者当中都有一个‘心'字,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因为‘即心即佛',佛法讲的不外乎‘心'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念佛,而不懂得去除内心里的贪、嗔、痴,那么只是在跟佛结缘而已。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形式或仪式,而是要观照内在,抓出心中的烦恼贼。兵法讲‘攻心为上',运用于佛法当中也是一样的,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只有深入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但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而一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无生。因、缘、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颠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彻见因缘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见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达到了理事圆融。
另外,学佛还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要亲近善知识——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你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观念,将佛经的义理扭曲,这是很危险的。譬如打开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三种细的?六种粗的?往生论、十四讲表自己看,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所以,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若没办法长期跟在师父身边修学,那就多听录音带,反覆的听,薰习久了,渐渐也能有所体会。这也是现在工商业社会弘法的变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大家接触与听闻佛法,这是师父一直鼓励大家做的工作。第二要有好的环境——一棵树的成长,除了有种子之外,还要有土地、阳光、空气、水等的灌溉与培育,也就是说,先天的条件还要配合后天的环境,像参加佛学社团用大家共修的力量来互相提携、讨论与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第三要能自觉——佛法就是真理,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发现证悟到的,佛陀发现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在四十九年说法之中,不断教育弟子们如何自觉。‘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功夫,随著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内在净化到某种程度,本性的作用发挥出来,般若智获得开采,那就转凡成圣,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当然,自觉也是要有条件,根器够的人,一句话即见本性,根器不够的人,那就要好好的亲近善知识。现在台湾讲经弘法的法师相当多,有许多机会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是修学佛法上最重要的功课,所以,要多听师父讲的录音带,好好的学习。
(二)问: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感觉学佛没有那种力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有时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可是,有时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没有一样是恒久的,但是真能了解世间是无常的时间也不多,而且从本性发出来的心力更是很少,觉得自己学佛很不踏实,不知如何突破?
答: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够,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不过,你有一点说得很好,知道自己不好,感觉自己发不出甚么力量,这一点已经不错了,表示说还有救。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甚么问题?'他说:‘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学佛的人没有问题,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大彻大悟、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否则,就应该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譬如有人,你跟他说生死无常,他体会不出来。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别人跟他讲:‘你姐姐出去被车子撞死了。'他赶去医院的太平间一看,哇!七孔流血,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啊!然后,痛哭流涕,这样就慢慢的能接受无常的观念,这是属于间接的教育,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而另一类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强,你跟他讲佛法,他马上顿悟,像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这种是属于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世善根,大智慧根器的人,一闻千悟,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会像经典讲的‘煮沙成饭',那么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的。前几天,有人问师父:‘本性是常吗?'我说:‘不对,本性是无常。'他说:‘奇怪,你在录音带里不是跟人家讲本性是常、乐、我、净吗?'‘那本性是无常吗?'我回答:‘不是,本性是常。'他说:‘师父讲话怎么颠三倒四的呢?'我说:‘没有,是你自己颠三倒四,不是我。佛性是常也是无常。'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融。法的东西,就是这样,除非你自己去尝到法的喜悦,悟到空性、无生的道理。否则,是无法彻底了解的。要知道,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连锁性的,因就是缘就是果,缘就是果就是因,果就是因就是缘。连锁性本身就是空性,空性就具足有连锁的因缘法,要能体会到连锁性本身就有超越性。无常当中就具足常,不是另外去找一个常,或有一法可得。如果,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都能与理体相应,那么,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的东西。简单的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因为他用的是真心,不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面对一切境界,他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他对生命有了主宰,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师父不是常说一句话吗?‘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追求五欲时,他就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他不懂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你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还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成了‘自性见'。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本来如是。
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妙用现前。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学佛没有味道,那是因为你把生命、佛法分成两截,那是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进。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薰习久了就有力量。如果只是单凭著一股热忱,但是对‘法'本身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定不下来。
像师父的话,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从早到晚佛号不断,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何以故?因为师父念念都能观照无常,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因此,我时时都能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求生净土的信念,就一直从心里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为对师父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只是凭借著盲目和冲动,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而陷入无力感当中。
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它就只有一个法门。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是自他不二的东西。那么,甚么是唯一的法门?那就是‘不二法门'。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佛性是常?是无常?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看你怎么去了解它,执著就不对了。因此我们说‘常'‘无常'不二,同样的‘娑婆'与‘极乐'不二,我和阿弥陀佛也是不二的,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佛法讲的就是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是甚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觉,我们的真心。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甚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不觉,因此,总是存在著能所的观念,有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的悟,究竟悟就是绝对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透过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而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则仍然无法超越能所,于是,六根攀缘六尘与六识虚妄和合,就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所以说,你对法的薰习还不够,没有力量,因此要常亲近善知识,否则自己的生命无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就达不到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的境界。法本身不能安住,心也就定不下来,总是想:我再换个环境,日子就会好过一点。或者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心里就想再去找一个道场。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念佛不适合我。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或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那么,这种念头不对了!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追求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执著、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你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如果不能回光返照,而只是一直透过外在的追求,那永远都是一种取舍相、生灭相、轮回相。佛法是讲不生不灭的,讲返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用平常中,观照一切法都是无常性的东西,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是不可靠的。他当然更不晓得,处处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执著、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完成了佛道。道理很简单,但习气很难除。我们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听经闻法。同时,如果你能够在许多复杂的观念里面,化作很简单的心性,把很多事情都用‘平常心是道'来看,那么,一切都没事,一切都是你知见立知,都是你的自我分别。
例如:两个人吵架,你觉得这个人受委曲,同情他,而责备对方,这就不对了。因为你介入中间,你就有了对立的观念。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的心。受委曲的人,我们稍微鼓励一下;欺负人家的,有因缘,我们私下再慢慢说,也许这样他比较能接受。因为,如果你介入他们的纷争,你还是能所不断,烦恼还是在,你本来是想解决烦恼,但人家会说你偏心,你怎么做都不对。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你说:‘我的心要安住在那里?'。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那你又问:‘无所住是甚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功夫。它无法透过语言表示,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著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者妄想明天,或那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完成,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你听过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呢?就是解脱的现在,你又问:‘什么是解脱的现在?'。这句话也是多余的。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你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有办法。
(三)问:学佛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念头都能观照,也没有办法当下就使心性解脱,总是想要去攀缘某个东西,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学佛,有个目标,督促自己,这样就比较安心。可是,经过一阵子,就会想: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然后,就一直颠倒、懈怠下来。再过不久,很颓丧时,觉得世间无常,于是又开始学佛。但是,没多久,又开始想: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呢?学佛有甚么意义呢?于是,又是一团疑惑。如此,反覆无常,而日子已过了一大半!
答:初学佛的过程,都是这样,重复的挣扎;重复的创伤、挫折;重复的忧郁感;重复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的东西,这是个正常的过程。如果一下子就开悟了,那你就是再来人。你现在也是再来人,一个再来轮回的人。
(四)问:如果我们的思绪总是这样的颠三倒四,一直在轮回之中,那么,如何能脱离这个圈子呢?
答:多观照,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中迷失,常常落入重复的痛苦烦恼,重复的情绪轮回之中。但是,我们不要怕失败,怕的是你没有耐心,想放弃。我们学佛就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儒家讲:‘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学佛也是一样,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天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经过无量劫的痛苦、挫折,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今才能开悟,见性成佛。因此,我们不要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能够承受失败挫折的人,成功就离他不远了。
因此,我们要多观照,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观照一切法都不可得;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否则,永远不得解脱。你今天虽然想尽办法要离开痛苦与烦恼,但如果你不明心性,那么明天依然在挣扎之中。你用的是错误的心,你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后天不悟,明年还是不悟啊!你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悟,那你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你的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何以故?因为‘我还是原来的我'啊!
但是,如果你懂得师父的开示,不再错用心,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是真心,全盘放下,无量的虚空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就与整个宇宙相配合,为甚么呢?因为无相就是整个生命。将你整个的生命,透过无相,展现出来的就是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欢喜。人家骂你,如如不动;人家碰你,如如不动;人家布施金钱给你,如如不动;人家几千万给你,你仍然一觉到天明;你损失了三百万,你还是一觉到天明。你不用这一颗本性的清净心、平等心、欢喜心,那你要用甚么心来修行呢?
所以,你今天的重复,都还是轮回相。轮回,就是你最后的答案。念头的转换,就叫做轮回;情绪有高低潮,也叫作轮回。我们要是没有这些多余的情绪和观念,生死轮转在一念之间,就解决了。所以说,要学习放下;学习宽恕;学习慈悲,拥有佛菩萨的般若智慧。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大彻大悟,有‘如如不动,不取一相'的心境,但至少我们有在进步。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不要抗拒境界,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你能永远的宽恕众生,你的心境就一天一天的在进步。你动一个念头去排斥众生或伤害众生,那就伤害了你的法身慧命,破坏了你的清净心,众生还未被伤害,你就先伤害了你自己的慈悲心,失去了寂静安祥。你动一个念头生气,对方还不知道,你的内心就已经先染污了。所以,永远要有慈悲喜舍的念头,因为一切的生命,一切的生活,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间。其实,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不必让自己过那种痛苦烦恼的生活。如此,慢慢地回光返照,烦恼就会减少。你也不用挣扎,该来的,你还是跑不掉。读书也是一样,你以前不用功,该被当掉的,烦恼也没用,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当下,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
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们不要在果上打转,而要在因地里注意观照。在因地修行,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恶,起坏的念头;而在果地的觉悟过程当中如有业报现前时,就要利用净土法门。当我们的果报、痛苦现前时,因为恐惧感,拼命地念佛,这也可以得救。所以,观无量寿经讲,虽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人,一念忏悔,念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这是因为恐惧下地狱的缘故。大善的人,更可以得救,依循著信愿和净念,往生极乐世界。最怕的就是虽有行善,但对净土没有信心的人,就像是挂在半空中。总是认为我有做善事啊!我心好就好了,我又没有做坏事啊!这就不能往生了。所以大恶的人,地狱相现前,如果知道恐惧,又有福报遇到善知识,叫他忏悔发愿,求生净土。他这时知道因果,跑不掉了,拼命地念佛,那就还有救。最怕的就是那种懂一半的,说懂嘛他又不懂,说不懂他又喳喳叫,喜欢跟人家开示,可是却专门说给小姐听,偏不说给男生听。跑去女生宿舍等,而且又不是每个女生都讲,都专门讲给漂亮的女生听。人家跟他说:‘师兄,你帮我开示一下。'他回答:‘哎!你这么丑,我不说给你听。'分别心很重。
众生都是这样的,取舍相,心不能如大地一样平等包容,万善就不能集中。如果我们有心地的功夫,那么一切法都可以建立,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就。所谓心地功夫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无所著。譬如有人心情不好,来见师父,师父就告诉他:‘你不要怪别人,要怪自己没有福报,要回光返照,放下自己的看法,期待别人给你安慰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有智慧,现在就放下,与其让人家同情你,不如解脱自己。'就好像女孩子,内心里面有痛苦烦恼,需要人家安慰:‘你不要哭啊!我明天买一杯木瓜牛奶给你喝,带你去看电影哦!'到最后破涕为笑,就是这样,需要人家安慰。但是明天,她仍然会发作,会发神经,那你又再安慰她,这就叫作轮回相。总是需要用安慰来解决烦恼,需要以外在的条件来愉悦她的心情。明明我们可以用智慧去观照,契入空性的思想,可是,她需要人家的安慰,去解决内心的烦恼,那么就变成了重复。因此,我们的生命就是一种重复,没有甚么意义;生命变成一种习惯性的重复,那活著还有甚么意义呢?生命有甚么目标呢?也不晓得!
女孩子喜欢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单为了这个头发就花尽了心思,忙得不得了。到后来,还是红颜会老,人比花黄,还是要死,都是一样的。她不了解,不能把生命拉长,再观照这每一个动点上的无常性:如果你能了解生命是每分每秒都在变化,那就对这个世间,也无所谓的得与失的观念了。失去的东西会得,得到的东西也会失。感情上的执著也是这样,人家离开你,不要怪别人啊!我们要自我检讨。纵使拥有万贯的家财,内心里面要常想,这些都是短暂的,都不是永恒的。自古以来,那个皇帝不死?那个总统不死?昔日的英雄美人,于今何在?都是一样的!到最后,都是一坏黄土,没甚么。慢慢、慢慢地,去观照这个无常,就能对金钱、名利、得失的观念,渐渐放得下。
虽然我们对无常性,会有那么一点体验,可是我们的习气很重,我们的习气常常作为我们的主人。刚开始我们造了习惯,后来习惯成了我们的主人,受它的主宰,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轮回、重复我们的错误和痛苦。所以说,断习气很困难,需要时间和耐性。禅宗里面讲:‘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若论修行,本来是很简单的,但要除去妄想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就如同一开始我们所提到的,要给你们甚么鼓励呢?除了要随时保持觉悟观照的心,慈悲欢喜的心之外,还要有长远心。不要怕挫折痛苦,只要你对佛法有肯定、有信心,知道这条路是不会错的。那么,自然就可以‘虾米拢呒惊,向前走'!
其实,话说回来,这个‘长远心'的观念也要放下。因为,如果你真的对菩提自性有所了解,具有大般若智慧的话,所有时间、空间的假设性,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把握现前一念清净心,直下承担,那么,当下就是,一切现成。
(五)问:请问师父,如何修不净观?
答:修不净观,如果直接了当的话,你去太平间看一看。如果,还不觉悟的话,你下次大便出来。不要冲水,坐在那边看,像芋头冰绕圈子;如须弥山旋转。所以,我不敢吃甜筒也是因为这样。修不净观,机会有很多。其实,大家都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
(六)问:念佛时,越念越怀疑,可是,无量寿经里又说:对阿弥陀佛佛号怀疑,或对经典怀疑者,皆是三恶道中来的。所以,就硬念下去。可是,越念越烦。不知怎么办?
答:心性不明,经教不通,这是正常的。
(七)问:那如果照师父讲的去深入了解,然后再念佛的话呢?
答:这个不能称之为了解,除非你悟。这是无法由经验里获得,除了你有宿世的善根,否则,很难。‘悟'本身不是经验,但又不离经验。
(八)问:弟子曾看过上广下钦老和尚的开示录,里头言道:念佛若散乱心,就继续念下去。可是,却又觉得自己不是散乱心,又很像是散乱心?
答:这就是提不起,提不起正念。
(九)问:如果再继续念下去,觉得很烦,那该怎么办?
答:那就睡觉,睡醒再继续念,喝一杯木瓜牛奶,再继续念。学佛的过程是跑不掉这个的。你没有挣扎,怎么会成熟?没有创伤,怎么能成长?生命就是这样,在摸索中前进。
(十)问:弟子每晚睡觉前念佛,有时念著念著就昏沉,就睡著了,不知自己是在念佛,还是在睡觉?
答:这种功夫也不简单,人家念著念著也没睡著,你却睡著了,睡得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了,深度的昏沉就叫做睡眠。那是因为你常常将脑力用在别的地方,如果是烦恼重的人、常操心的人、脾气坏的人,他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很多,因为他们白天要处理这些事情。真正一个开智慧的祖师大德,他的睡眠时间绝不超过三、四小时,睡眠时间真的很少很少。但是你小孩子嘛!睡眠可能比较多,那是正常的,因为功课重嘛!
(十一)问:弟子觉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后,大脑波动起伏就比较小,是否就较容易导致昏沉的现象发生?
答:因为你用意识心在念佛,强迫自己去接受佛号的观念,才会这样。若是你用心性在念佛,念而无念,佛号自然就出来。你有这些现象,这表示你体悟还不够,念佛的功夫还不到,你用的不是真心。不用真心的念佛,当然就会比较疲倦,刻意地去寻求佛号,好像佛号在外面,追逐佛号,而并非由本性散发出来的自性念佛,不是真正的功夫,当然你就会觉得很疲倦。把精神紧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的念,念完了,却睡不著!
(十二)问:是的,有时念佛,愈念愈清楚,于是无法入睡。
答:这就是精神集中后,剩下来的一种兴奋,导致无法睡觉,用脑过度,会变成一种衰弱。
(十三)问:可是弟子觉得那时候心境蛮稳定的,连外面的事、声音再大都无法干扰到我,不会大起大落,成一水平线似的,感觉蛮定的。
答:那只是短暂的,真正的稳定是永远不起伏才叫作稳定,你这样子不能称之为定,那叫轻安。定是在眼见任何事物的动态当中,他都能解脱,这才称之为‘定'。本性具足,有慧的解脱,这个才称为大定。你那个是轻安,不叫作定,感觉很舒服,是暂时的,定是‘内无所惑,外无所扰,内外一如。'这才称之为定,才是真功夫。
(十四)问:如何达到真正的定呢?
答:要用般若的智慧,了解自性就是我,佛就是我们的本性,然后用回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执著的心,当佛号现前时,统统是全体心性的大用,大用时时现前。但你用的是意识心,设定一个佛号,然后执持佛号,在事相上念佛。就初学者而言,这是对的,但功夫要纯熟,就很困难。烦恼一起来,就无法念下去,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语默动静体安然',语就是讲话,默就是不讲话沉默寡言时,体就是入于大寂,大涅槃处。体安然,就是永远这样的,如如不动。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指我们的本性,如如不动、清清净净的。无论讲话也好,沉默也好,行住坐卧之间,我们不生不灭的心性,都是这样的如如不动、无所住。
(十五)问:如何能突破事相上的念佛?
答:这个要去体悟,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无常,无常当下就是空,然后,你的烦恼就会减少。建立空的思想以后,就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取舍的观念。那么,对于世间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万物,都可以放得下。放久了,佛号现前,一用起功来,就是本性念佛的功夫。这个是需要时间的,不是师父今天讲给你听,你就能够运用得上。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初一何时上香最好? 智渡法师答: 一日之计在于寅(3:005:00),早起悦泽最好! 智渡法师问答专题 更多智渡法师佛学内容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病就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于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
狗的福报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 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 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
智海法师答: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 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南无阿弥陀佛。这下面好几个问题比较类似,就一道来回答。问1:念佛专注的时候,我的额头眉心处总会觉得不舒服,很难受,这是为什么?问2:我母亲念佛二十几年了,不论出声还是默念,头顶都会不断地震动,有时还会头晕、头痛,这是为什么?不念佛的时候不会有这种现象。
我看佛书上说,人去世后49天又投胎了,那为什么还总会有已故很久的亲人托梦,或有附体的事情?母亲去世很多年了,可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总会梦见她老人家,家里人说烧点纸钱,烧完后真就不再做梦了,为什么?还有最近家里有个外甥女,突然好好的就头痛的不行
所以心怀怨恨的人,往往见了任何人,都把对方看作冤家仇敌,随时都有可能跟他人结下恶缘。这样的人,随时可能同他人过不去,有这样一句话说:“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整天带着愤愤不平的情绪来学佛,将毫无意义。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有人要做消灾、超度都可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而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凡是求消灾免难、求长寿健康,求超度往生,求福、求慧都能满足。我们不但要求观世音菩萨加持,也要向观世音菩萨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行动是来自于他大智大
流通分就是要劝信,不但要别人信,自己也要信;不但自己要信,还要让别人也要去信。这个信,不是勉强的信。当然,我们信佛也不是勉强的信,当我们对生命有疑惑了,我们不知道生命的答案在哪里,那么有智者告诉了我们,至少比我们没有学佛的状态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了
你看到你的心是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的心是阿弥陀佛,这很简单的道理,要练习这个叫「一心念佛」。各位一定要开始修你的心,心里念阿弥陀佛,看极乐世界,清净、平等、慈悲,以这样阿弥陀佛的心去看别人,你要开始修行、念佛。
「一门深入」,很多人都被这个误导了自己,不是说念佛就是净土法门,打坐就是禅宗法门,真正的法门是「都摄六根」,只要你拿「一根」来修,像耳根圆通。佛陀在《楞严经》讲了二十五种圆通,文殊师利菩萨保证了二十五圆通里面,哪个圆通最圆满?
可见,因果是中道圆融的,都是没有实在性的!是第一谛空性的。所以说,在真谛上,万法皆空,因果也空;在世俗谛上,万法不空,因果不空。但是空和不空,是不二法门,是一体的两面!空是有的空,有是空的有。
什么是“涅槃”呢?涅槃,即灭度,“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换句话说,通过修行佛法,断除一切烦恼,超越生死,就是“涅槃”。佛在世间度化众生,因缘会遇时,佛会显现在世间说法;因缘尽时,佛即示现入般涅槃。上慈下舟老法师开示:“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
一个人想要在世上过得幸福快乐,身体好、心情好这两大宝缺一不可。身自在,通常讲就是身体健康、时间自由、财富充裕。心自在,主要体现为心无烦恼。比如,一个人想出门旅游,首先要有钱,其次有时间,再次身体好,这些都属于身自在的范畴。但要想玩得尽兴,还是取
对呀,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很多很多,无量无边。说穿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你怎么知道祂会不会化成修女来度你呢?你怎么会知道特蕾莎修女,她是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呢?所以排斥其他宗教没必要啊,佛教从来不会排斥其他宗
当你看报纸的时候就是在度众生,所有的灾难者、被关的也好、八卦新闻的也好、生病的也好、车祸受伤的也好,你用药师法门、观音法门来帮助他--所有死亡者。我们看到这一份报纸,我们是以地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心态来帮助他,让他成就。
“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意思是:佛法虽然有无量无边的意思,但是一定要以清净心为根本,就是以不要执着为根本。现在很多人传播的所谓的佛法,不是附体了,再不就是世界末日了,弄得大家只有好奇恐惧,哆哆嗦嗦,做噩梦。这不可能解脱。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一种感应,或者说一种磁场的吸引力。你的磁场吸引力越强,就说明了你越难往生。因为你跟娑婆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你怎么往生呢?我们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忏悔业障、勤修四重,它还是一个基础而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这个地方先说明他的得果。说舍利弗来世,能够“成佛普智尊”。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成就了一种广大圆满的中道智慧。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乐法增长,周遍身心,于世间有为之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三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作“离喜妙乐地”。
来信说明要普敬僧尼,这个道理、事情,实在非常应当。然而教导儿孙辈,则必须反复向他们讲论清楚。如果只是单纯说一个方面,恐怕他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取舍,分不清哪些该亲近,哪些该疏远,这样也许就会受到损害。
我们内心的福田,就是大众。要开发内心的福田,就要对大众播下智慧的种子,才能得到安定与真实的果实。生活就是福田,这块田是要让我们种好的、收好的,遇逆境时,就是修行的良机,如果用修行的心面对一切,做什么都会很甘愿;如果用得失心去面对,就会生烦恼!用
除了正助二行之外,修其他的善,善行,都称为杂行。杂就叫疏杂,就比较疏一点,不那么亲了。如果修正助二行,当下这个心就常常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亲近,忆念不断,就能建立一个密切的关联。这个关联用现在话来说,我们就建立一个新的心理定势。
各位禅定,你一定要多多练习禅定,就是打坐,然后就呼吸,数息法也可以,或是念佛,阿弥陀佛,透过佛号,透过数息法,然后让你内心恢复平静。
所说的“敦伦”,恐怕你不领会这个意思,现今为你大略解释。世间人大多不知道敦伦的意义,包括得很广。只是以能够孝敬双亲,尊敬师长,认为这就是敦伦,这确实是对的,然而只是小的方面。好好教导儿女,使得他们全都成为贤人,成为淑女,实在是敦伦大的方面。
点灯很重要,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小灯泡,也不要看不起一个小灯泡,千年黑暗,无量劫的黑暗,只要你点燃自己的菩提心灯的时候,千年黑暗就不见了。哪怕你是一颗小灯泡,哪怕你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星星,还是会放光发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