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经有一位王子被人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公元前六世纪,在今天尼泊尔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生活着一群古印度释迦族人。这个国家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有着成为伟大君主的极高天赋,但他在目睹了人类的生老病死后,舍弃了财富与权力,出家修行,寻找生命如何摆脱痛苦的解脱之道。终于在一天凌晨,他降伏了所有的烦恼魔障,大彻大悟。这位王子因此被尊称为佛陀——一位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后来,人们把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却已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近两千年。白马寺,是谁延续了这里千年不灭的香火?是谁成就了这中国佛教释源和祖庭的伟大传奇?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当寒星还寥落地在天边闪亮时,僧人们的早课就如期开始了,日复一日,这些以原始梵语发音的密语,一如它们最初来到中土时那样,饱含佛陀从容的智慧,而释源白马寺却在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中,经历了太多人世的沧桑。
这是公元379年春夏之交的襄阳,在北方复秦铁骑破城而入的那一刻,释道安,这个为中原出家人制定了最早的修行仪轨的佛学宗师,独自一人趺坐在曾经盛极一时的檀溪寺。就在半年多前,法师送走了所有的弟子。与早年经历的种种离乱无常相比,这场永不复相见的师徒分别,对于六十七岁的道安来说,无疑更多了几份暮年的惨痛,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就是这些被迫流亡各地的僧人最终促使道安“道流东国”的理想日渐变成现实。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少年开始,被西域各国视作珍宝,但是母亲却预言他命运坎坷,将为传法身陷囹圄。天象预言他将入辅中国,两代国君为他发动战争。他半生沦为囚徒,却建立了历史上最大的佛教译场。他翻译众多佛经,一千六百年来仍流布于世,而这些不及他平生所学的十分之一。
释法耀,已经在平兴寺生活了近两年。出家前,他曾是电台播音员,因为有良好的普通话朗读功底,自从他来到寺内,就承担起每年受戒仪式的戒本宣读。从每年6月15日开始,平兴寺进入“结夏安居”。整个夏天,法耀法师将和两百多位比丘生活在平兴寺内,期间谢绝外出。他们将在读书、打坐和诵戒中度过三个月的夏季。在律宗第九代祖师道宣法师著述的《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书中,结夏安居和忏悔、诵戒等被列入作持一门。道宣法师对安居的解释是: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凌晨三点钟,张霞起床了,她走进尼姑庵深处的千佛殿。夜色正浓,尼庵的早晨却已经开始了。收拾停当后,她拿起更板叫醒师父们,起来作早课。凌晨四时早课开始了,宏珠法师带领着大家诵《心经》,念佛号。早课一直持续到天光发亮,女尼们绕殿长行,又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洗石庵,一座比丘尼栖居的禅宗庙宇。
公元2009年冬末春初,国清寺里的梅花又一次绽放了。随着气候逐渐转暖,雪白的梅花日渐凋零,新芽将会爬上枝条,就像以往一样,这棵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老树又开始了新的轮回。这棵古老的梅花树栽于公元598年,那一年位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刚刚建成,为的是纪念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公元645年,携带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回到长安。公元664年2月5日圆寂。在玄奘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努力翻译着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经典。这期间,西行时所染的冷病一直折磨着他。
公元495年初秋,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随着长途迁徙的人流,向洛阳进发。北魏孝文帝历时两年的迁都即将结束,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过。据说他曾经西行到过东罗马帝国,然后又向东,经丝绸之路,抵达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对这位据说已经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迁都洛阳后,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跋陀却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河南嵩山。
这是一位佛教宗师的一生传奇。他出生在曾经流放犯人的边荒之地;他幼年丧父,在贫穷、困顿中长大;他没有上过学,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他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他一闻而悟,千里求法;他为法忘身,历经艰辛;他领禅宗衣钵,开顿悟法脉,建立了中国化、生活化、平民化的禅宗体系,使当时的佛教如风行草偃,气象一新,影响所及使整个中国文化领域无不殷勤熔铸而生机勃发。
1987年,法门寺古塔倒塌六年后,人们发现了一座隐秘的地下宫殿。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第一道门上有一个铅锁,这个铅锁锁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这个地宫在一千一百一十三年中间沉睡了。当时一铲下去,这里松动了,出来一股香气。那个香气我到现在也无法形容,从来没有闻过这么香的味道。这里的
2007年6月13日早上五点多,云南大理市宾川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支由十匹马组成的马队正在准备出发的行头。今天,马帮是要上山里给交通不方便的寺院送粮食和蔬菜。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传说这个村庄居民们是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世代后裔,所以村庄的名字也特别有个白字,叫白草龙村。村子旁边的这座大山在当地人心中极为神圣,叫做鸡足山。
大量地上地下文物证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山南地区是藏族历史文化的发祥之地,古代称这里为卫藏。这里有许多发人深思的先人足迹,神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繁衍高原人类的美丽传说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产生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这里曾经是吐蕃历史上最伟大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全西藏的基地,他在这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西藏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同样是在这里,有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这是发生在一千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位来自日本的慧鄂和尚从五台山求得一尊他极为喜欢的观音像后,乘船回国,可是到了南海普陀的莲花洋,遇到了巨大风浪,几次启航,都无法前行。无奈之下,慧鄂决定停靠在附近的一个小岛,念经打坐祈求上天保佑。
释恒可,河北邯郸人,十七岁出家,三年前来到灵隐寺。由于有在佛学院学习的经历,又懂得一些照相、摄像技术,因此他被安排在客堂,负责寺庙日常宣传工作。每年这段时间,灵隐寺的香客和游人相对要少一些。寺院的僧人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清静修行,而释恒可也可以一步步走进灵隐寺的历史,去亲近这座千年古刹,去理解这片江南净土。
这里屹立着一座令人神往的佛学圣殿;这里是后起之地,却是当今最大的藏学府;这里远离拉萨,却是众多活佛首选的驻锡地;这里地处偏僻,连绵不绝的僧舍间却遍布着求学弘法的足迹——这里就是拉卜楞寺。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源头,奔流了四百四十三公里,一路向东,却在这里突然转了一个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回头弯,被称为黄河第一弯。从黄河第一弯向北一百二十公里,一条黄河的支流大夏河正从拉卜楞寺的贡唐宝塔前流过。三百年间,伴随着流水的还有不绝于耳的诵经声。
这里安坐着一位一千三百多岁的老人,他出身王族,却有谜一样的前半生;他骨瘦如柴,却在圆寂后证得不坏真身;他来自异邦,却得到中华历代朝野的崇奉;他肉眼凡胎,却被认定为地藏王菩萨的应化之身,最终成就了一座声播华夏的佛教名山。他就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九华老爷的古新罗僧人金地藏。
《峨山图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伟大民族之历史,每与其山岳有密切之关系。奥林帕斯山之于希腊,昆钦景加山之于印度,关乎中国,何独不然?有五岳名山,亦有佛教圣地。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山脚到山顶就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眉山抚摸星辰,积蓄云雨,神秘无比。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就有高人到此寻仙问道,搭茅建屋,视为峨眉山民间宗教的开始。
这里是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大昭寺广场。寒冷的清晨,多数人还在梦中酣睡。大昭寺门前,却已聚集了不少早起的人们。这一天是他们朝圣之路上的重要时日,他们面对寺门,五体投地,进行连续的大礼拜,从早到晚,日日夜夜,从不间断。
这是广西桂平一座荒凉的庙宇,庙里只有两位女尼,往注满水的杯中投放硬币是她们的一项绝技。这项绝技不仅需要十分安静的环境,也需要十分安静的内心。祥严与德律,都是在洗石庵出家的女尼,她们现在驻守的寺院名叫寿圣寺。这是寿圣寺的茶叶作坊,师徒俩每天都要在此炒茶,早间采摘的新茶必须在日落前炒熟。
这是世界上最接近天空的宫殿。今天,这座宫殿耸立在神秘的世界屋脊之上,耸立在圣城拉萨,在青藏高原纯净清澈的阳光照耀下,散发出动人心魄的华丽壮美。三百多年前,这座宫殿的重建者五世达赖喇嘛,曾经赋诗赞叹:相等帝释美妙宫,罗刹王威城相同。意思是说,它的美丽如天上帝释的宫殿一般,它的庄严堪比罗刹王的城堡。
唐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在大文学家韩愈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这次法难中,毁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座,强迫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幽燕八州,唯有一座寺院躲过了这场浩劫。这座寺院就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兴建的悯忠寺,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台湾北部的基隆港,当年是国民党退守台湾的重要交通枢纽。六十年前,一位年轻僧人跟随国民党军队的僧侣救护队涉海来到台湾。那一年,星云法师二十三岁。青年僧侣们从上海匆匆登船,从此告别了故土。当时的星云何曾知道这是大半生的别离,多事之秋,个人的命运也如惊涛骇浪中的孤舟,载沉载浮。匆促中的决定加之以他的个性,终于奠定了他思与行的底色。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开始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传唱至今。这是一首摇滚风格的歌曲,用傣语演唱,歌名叫做《在我的心中》。歌中唱到:祖先留下的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先拜佛祖,再拜经书,还要拜佛爷,佛教要靠我们年轻人传承下去。
这张照片是1860年意大利战地摄影记者菲利斯·比特拍摄的。当时英法联军已经围住了北京城,正把清军丢在城外的火炮调转炮口,对准了古老的北京城。照片上的门楼就是北京城的安定门,而照片远处的高阁就是1860年的雍和宫。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雍和宫实景照片,这个瞬间被意大利人定格了。
这儿是五台山脚下的一个村,村里的老百姓年年都有请戏的风俗。您瞧见了吧,戏里的这位金脸儿扮演的便是当地老百姓最为崇拜的对象五爷。传说这五爷是广济龙王的五太子。这位于五台山海拔三千米的广济龙王祠,就是当地百姓专门为他修建的。后来为了更多的百姓上香方便,便把五爷从北台顶上请到了山下的五爷庙里。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不动明王真言(东密): 南无-三曼多-嚩日啰-赧-悍 或者 南无-三曼多-伐折罗-赧-含 或者 南摩三满哆。母驮喃。哇日拉。蓝。撼。 ◎ 诵念不动明王真言可祈福事业顺遂,解脱血光刀兵之灾,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偶然在论坛上看到纯印老人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感恩老菩萨示现人间,让我们这些薄福之人能够看到佛菩萨一生的行持,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 清朝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河北省临榆县(现抚宁县)紫草坞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锁骨菩萨是真的吗?锁骨菩萨是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她化作美女,以好合诱少年诵佛经,使人永绝淫欲。锁骨观音最早记载是中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锁骨菩萨的传说以前延州有一个妇女,长得白净而又有几分美貌,年龄在二十四五岁左右,独自往来于城中。年轻的男子,都争着与她交游,跟她亲热,甚至要她陪着睡觉也不拒绝。
不动明王本身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五佛化身为五大金刚,八大菩萨化身为八大明王。不动明王属於日本东密最尊崇的一尊明王,在日本,几乎每一间寺庙都供奉不动明王,每一间庙都尊敬不动明王。[3]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高野山。
十四根本印之一:不动根本印——独钴印不动根本印--独钴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以两拇指压无名指之甲,亦称为针印。两食指为剑,两拇指、两无名指为索之义,或是把两无名指、中指为四魔,而以两拇指倾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清朝乾隆年间的道彻法师,是钱塘人。他出家的时候,在半山岭的安隐寺。刚开始,他去参崇福、高旻的这些祖师、尊宿们,就是大禅师,之后发明了根本,就是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又还回来,专修净业,当时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
在净土教史上,有好多主动舍报归西的莲宗祖师。确实也有居士也问过我说,这不是属于自杀吗?可是《净土圣贤录》里边,记载了好几位这样主动舍报的。要么是当时他觉得于住持正法无益,就是说这个色身留着没用;要么为了度化众生,具足了福报因缘的弟子。那么我们就要另当别论。
毗沙门天王,即是掌管财宝之天神,又称为多宝藏菩萨。在《增一阿含经·三o二》中曾记载毗沙门天王帮助一位极为贫困的鸡头梵志,准备种种食具供养佛及僧众,乃至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虽然对天王描述不多,但故事却耐人寻味。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世尊与五百比丘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这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乘宝羽车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中,邀请世尊和比丘众,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结夏安居,并供养衣食等。世尊默然受请。
万年寺是峨眉山众多禅院中的一个,它的无梁砖殿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在万年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名叫广浚的僧人常在这里弹琴诵经,广浚禅师的琴声不仅让游人香客如痴如醉,就连天上的仙女也陶醉其中。有位仙女为了听广浚禅师弹琴,躲藏在了寺庙的水池中,天长日久,仙女竟变成了青蛙,还能发出模仿琴声的叫声,和寺院中传出的古琴声难辨真伪。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长期生病,不仅身体枯瘦,面容憔悴,甚至因为没有人照顾而污秽不堪,身上散发出阵阵恶臭。有一天本师释迦牟尼佛带领着弟子们来到生病老比丘的住处,跟佛陀同行的弟子们见到老比丘的屋里如此污秽脏乱,每一个人都掩鼻皱眉,希望能够早点离开。
有一天,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因为精进修行导致双目失明的阿那律尊者准备缝补衣服,可是,阿那律尊者怎么也没有办法将线穿进针孔里。在束手无策之际,尊者自言自语说:“诸位得道的圣者!有谁愿意为我穿线呢?”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伸出手说:“你把针线拿来,让我代你穿吧!”那声音不是别人,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声音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圣贤录》里的往生故事,叫性专法师,就是我们说的专修净土的专。他的字也很有意思,叫守庵,就是守株待兔的守。实际上,念佛就是守株待兔。性专法师,是明朝人。他年少出家,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后来拜妙峰禅师,受戒,听他讲《法华经》。之后自己告辞,实修去了,住在妙峰顶,专修头陀。当然那会儿他并不是去专念佛,而是诵《法华经》。
我们同修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说:“法师呀,我有业障,我心不清净!”刚开始我也说:“慢慢消。”后来我也反问:“你是依照佛的清净度来要求自己吗?”但凡我们是凡夫,都会有业,都会生障,正因如此,所以才需修行,叫做业消智朗,障尽福生。不要说我们,历代这些往生的祖师爷们,也都有业障。只不过他们修成就了,我们是一边要还,还要继续欠。祖师菩萨们再来呢,就是只还不欠。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波斯匿王,他娶了一个夫人叫茉莉夫人。为什么叫茉莉夫人呢?她本来是贫贱之人,生来就是个婢女。在当时,如果生来就是婢女,就永远都是婢女,不可能成为夫人,但是她做到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次,佛在舍卫城乞食,路过一个地方,茉莉夫人正好在旁边,她就看到佛的威仪和宝相庄严,当下就对佛信奉无疑,还拿东西供养佛。而且,她心中当下就发愿“我要改变下贱的婢女身份”,因为她尝够了痛苦,被人指使来指使去,每天
说起莲池大师,社会上很多不了解佛教、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晓得他的《七笔勾》,我们这里来念他的《七笔勾》第一笔,“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