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弟子中,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的尊者,但他也有顽固的牛脾气,常常遇到不顺的境界,牛脾气就发作了。 有一回佛陀与众弟子们行脚到一处精舍,大家迁入新房间,四处都是忙碌的景象。晚上,终于大家安顿完毕,然而佛陀却听到外面有人打喷嚏。出外查看,发现是罗睺罗单独坐在树下歇息。佛陀问罗睺罗,为何不入内休息?罗睺罗说,房间床铺都被占满,自己只得来树下休息。 第二天早上,佛陀问负责领僧的舍利弗,可知有年轻比丘无处可住?是否去关心一下?只是这样简单的话,舍利弗就叫年轻比丘都住到屋里来,自
舍利弗诞生 舍利弗诞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诞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他从小就才智过人 ,善于辩论,非常出名。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
舍利弗坚决意志 一天,佛陀打坐后起而经行,罗(目+侯)罗即跟随在佛陀身旁。佛陀看到罗(目+侯)罗脸色不好,便问:「为何你看起来如此瘦弱呢?」罗(目+侯)罗回答:「世尊,您也知道吃了胡麻油和酥酪,才能增长力气,身体健康,但我们现在每天只吃一些胡麻渣和野菜,营养不足,所以身体常常困倦,不能专心修持
舍利弗的故事 一日,佛陀打坐后起而经行,罗(目+侯)罗即跟随在佛陀身旁。佛陀看到罗(目+侯)罗脸色不好,便问: 「為何你看起来如此瘦弱呢?」 罗(目+侯)罗回答:「世尊,您也知道吃了胡麻油和酥酪,才能增长力气,身体健康,但我们现在每天只吃一些胡麻渣和野菜,营养不足,所以身体常常困倦,不能专心修持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当佛陀讲解经典时,舍利弗都随侍在佛陀的身边。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罗。他母亲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罗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来信奉别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阵子之后,他忽然觉得茫然无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义。正在仿徨苦闷的时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并向阿说示比丘请法。 舍利弗从阿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拏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闻名论师。 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籍。时摩竭陀国有吉利、阿伽罗兄弟二人宴请王太子、大臣论师,谈古论今。八岁的舍利弗走上论师的宝座,与诸论师及其子弟辩论。舍利弗言词清楚,义理周详,语惊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受到人们的赞叹。国王对他很欣赏,当即赐给他一个村庄。 二十岁时拜大师删惹夷为师,与同学目犍连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當佛陀講解佛法時,舍利弗都隨侍在佛陀的身邊。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羅。他母親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羅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羅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來信奉別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陣子之後,他忽然覺得茫然無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義。正在傍徨苦悶的時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莊嚴的態度,威儀的行止,舍利弗一見,心中非常驚奇,並向阿說示比丘請法。 舍利弗從
原文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
结果舍利弗去了,在讲完正法后,便令那五百位比丘恍然大悟,而又自动地跟随舍利弗回到佛陀的僧团。
人吃同样的东西都会生厌的,像这宝马老在那里洗浴,也会厌了一样。就把他换到别处去洗浴吧!
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是婆罗门教徒。一天,他们在街上,看见一位比丘慢步走着,他举止安详,仪态高贵。舍利弗很仰慕他,便上前和他谈话。他问道:「尊者,你的样子很有修养,请问你的老师是谁呢?」。那比丘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时常说一首偈语:『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尊者度了二位弟子出家,他们依着尊者的教导精进修习,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仍不得其门而入,无有证悟。 一日,舍利弗尊者问目犍连尊者:‘您那两位新度
佛陀住世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时常行脚游化于各村落。有一天,来到一处瓦窑,恰巧下起了滂沱大雨,他们便进入瓦窑中避雨,刚好有一位牧牛女在两位尊者之前已躲入瓦窑的幽暗深处避
真心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愿大家多长智慧,少生烦恼,创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不妨先让自己心平气和。 学佛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一个烦恼就非常普遍了,那
舍卫城的北面,有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佛陀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忧罗公的长者前来顶礼佛陀,并且禀告佛陀:‘我现在年老多病,非常忧恼,祈愿佛陀开示,让我们获得永恒的安稳。’ 佛陀开示长者:‘如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此时,舍
啊!听了这话,舍利弗的心顿时冷了半截,但随着念头一转,我既然发了菩萨心,要行菩萨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边的眼睛再挖下来给他。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
佛陀住世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时常行脚游化于各村落。有一天,来到一处瓦窑,恰巧下起了滂沱大雨,他们便进入瓦窑中避雨,刚好有一位牧牛女在两位尊者之前已躲入瓦窑的幽暗深处避
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人称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则是神通第一。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人的感情很好,他们两个出家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可以入定进入阿罗汉的禅定法乐中。 有一天,舍利弗与目犍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修行很久了,但未曾开悟过。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就对目犍连说:你的那两位弟子有没有开悟? 唉!别提了,修学了这许多。日子,不知什么缘故,到今天还
阿罗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 也不愤怒;阿罗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1]; 阿罗汉内心安详清净,如无污泥的池塘, 不再生死轮回。(偈95) 结夏安居结束时,舍利弗正准备与其他比丘
阿罗汉自证涅盘而不轻信; 阿罗汉不再生死轮回,不再造业, 断除所有的贪欲;阿罗汉是无上士。(偈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丘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礼敬。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罗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
不管是村落或林间,平地或丘陵, 阿罗汉居住的地方,一切安乐。(偈98) 离婆达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没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据当时的习俗,急着要他赶快结婚。所以在离婆达还很年轻时
有一年夏天雨季,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安居,而尊者舍利弗则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安居。三个月的安居期结束了,有一位比丘从迦兰陀竹园来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舍利
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个名叫山奇(Sanchi)的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着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着他们两位的灵骨。这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富的佛教文物。
有一个早晨,佛陀一位名叫阿说示的年轻弟子,来到王舍城街上托钵。因为他的风度优雅,有位修行者,为其深受感动。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圣修的话,此人必是这个圣者的弟子无疑,问问看谁是他的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
在佛陀的高徒里有一位名叫舍利弗。他是众多佛陀弟子中被列为第一位,而且为佛陀和弟子们所共认。据说,有一天,佛陀向比丘们讲了如下的称赞舍利弗的话: 「比丘们呀!如果有人说『某某是世尊的真子。从口
舍利弗尊者: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明净,如鶖鹭眼。生于摩竭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丘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团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佛陀知道以后,派遣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去劝告他们。经过舍利弗和大目犍连的劝诫后,大部分的犯戒比丘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丘竟因此还俗。
舍利弗是佛陀的第一弟子。如果长命的话,在佛陀寂灭后,以他的俊才,一定被委以继承佛教教团领导者的地位。如今他竟先佛陀而长逝,那必定是佛陀晚年的最伤心事,但是佛陀反而晓谕哭倒在地的阿难道:
在舍利弗去世不久,目犍连也相继去世。这两位在经典上称为「一双上首」,为佛陀弟子的比丘中,并称为俊秀的弟子。这两个人相继先师而逝世,对晚年的佛陀,当然是一件最痛心事。
「修道调心,进入涅槃,对于肉体的去世,像毁去毒钵,像是重病得愈。有求的必定有报,有愿的必定有成,临死不变,是以智慧的眼观看世相,出离火宅,实在是无限之美!」
原文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汝以无碍智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当何所转?
原文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无
《佛说仙人拨劫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锦尽手长者。至舍利弗所。讽诵经法。还归其家。厌所居处。下其须发。而为沙门。未得罗汉。一切所造。皆已备足。时诸比丘
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好的食物到僧团,那时有些年轻的比丘出门托钵去了,而几位长老比丘已托钵回来。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养僧众,长老尊者当然都有一份,不在精舍的年轻比丘也各留一份。但是,佛陀有规定“不残食戒”也就是当天的食物一定要当天吃完,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
佛陀和弟子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其实托钵乞食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增长善根的机会,使施主得到大福报,以下故事中的婆罗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化解了心中的烦恼,最终得到证果。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且拥有无数财宝,富可敌国,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事物,城中的居民因而对他百般羡慕。
大目犍连以及舍利弗这两位尊者,从小就在同一个地方,关系很好,小伙伴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出家之后也是这样,两人经常一道出门,形影不离,而且都是证阿罗汉果的,被称为“第一双”。有一次因为下大雨,两位尊者就寄宿在一个做陶器的房子里面。这个房子里面先有一个女人在暗中看不见的地方住着,但是两位阿罗汉不知道。
舍利弗,译作鹙鹭子、舍利子。号称「智慧第一」。初从六师外道的删阇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由于他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因此很快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这里所说的舍利子并不是佛经中经常提及的舍利子。
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舍
诞生的前后 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迦罗臂拏迦的村庄,茂林修竹,山明水秀,是个很幽静的地方,这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故乡。 舍利弗诞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当母亲怀他的时候,他母亲的智慧,就异于寻常的妇女,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 母亲的弟弟拘稀罗,也很善于议论,但每当他和怀孕的姊姊议论时,总是辞穷力拙,不支而退。拘稀罗因此惭愧得离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怀的胎儿,一定是一位大智慧的人
真正的老师 年轻的舍利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有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受著名学者的父亲遗传,很有学者的风度。当时的学术界,没有一人不知道这么一位后生可畏的青年。 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他起初礼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阇耶为师,但在删阇耶那里学习不久,就感到删阇耶的学问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打算要离删阇耶而去。这时候,同学中的目犍连,是舍利弗唯一的知友,舍利弗把自己的意思告诉目犍连,目犍
监督祇园的工程 舍利弗皈依佛陀以后,僧团的力量渐渐强大起来。佛陀很信任舍利弗,第一次奉佛陀的慈命到北方弘法,并监督祇园精舍的工程的,就是舍利弗。 原来,竹林精舍是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佛陀成道的最初二年中,在印度的北方,还没有一个说法的根据地,因缘机遇,北方憍萨弥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因到南方访亲,得见佛陀的圣颜,自愿皈依,并发心要在北方建立精舍,供养给佛陀,普洒甘露法水。 须达长者在舍卫城中用黄金铺地买下祇陀太子的花园,作为精舍建筑用地,并要求佛
不退大乘心 说起须达长者因布施精舍给佛陀,而能借舍利弗的天眼通看到天上的宫殿,关于舍利弗的眼睛,在他往昔因地中大概是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时,有这么一段故事。 舍利弗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园、财产等所有资身对象很欢喜的布施给人,最后甚至身体、性命,也毫不吝惜的布施出来。 发这样真切的愿心,可以惊动天地,所以就有一个天人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化现为二十余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必经的路上等候。见到他来的时候,就嚎啕大哭,
受了不净食 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是首座的弟子,大智大慧,神力超群,但他对于佛陀,却是信受奉行,对佛陀的教示,从来没有违抗过。 佛陀在弟子中最信任的就是舍利弗,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侯罗要求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跟舍利弗受沙弥戒。 有一次,舍利弗领沙弥罗侯罗托钵乞食回来,佛陀见到罗侯罗的面色不好看,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不平之气,佛陀就把他叫到身旁,问他心中有什么不满的事。 少年的罗侯罗,低着头像不好意思,但又像不平的说道:
叛徒畏惧者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比丘,他本是佛陀在做王子时的堂弟,跟随佛陀出家十几年后,魔鬼迷了他的心灵,竟背叛佛陀,脱离佛陀的僧团。 有一次佛陀乞化后,和弟子们集合在讲堂休息,提婆达多公然的领着叛党来要求佛陀让给他僧团的领导权。 佛陀没有答应,提婆达多就咆哮起来,佛陀就让开他,提婆达多要比丘们跟他去,他的胞弟阿难向前说道: 「请你不要胡来,你是我的兄长,想到你造如此的重罪,我真为你将来的堕落感到寒心。佛陀是大慈悲的,你这样的为人,不
接受得救之道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怜愍飘泊在生死苦海中无依的众生,想到大家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归宿,佛陀想说出这个得救的法门来,又怕小根小机的人不能信受,最后决定以舍利弗为当机众,因为大智的舍利弗,一定知道极乐国土的庄严和清净,一定能接受阿弥陀佛的信仰。在座的当中虽然上中下三等根器的人都有,但佛陀就以舍利弗做当机众,而说出一条易行而光明的大道,佛陀说: 「舍利弗!在我们这个世界很远的西方,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那里的教主阿弥陀佛,现
忍让的美德 舍利弗对于佛陀的教法尊敬信奉,对于布教从不后退,但对于自己个人的享受和荣辱毁誉,从不计较,总是让人。 有一次佛陀带领弟子出外布教要回到舍卫城的时候,被大众讥为六群比丘的弟子,已先佛陀和大众到达祇园精舍,占着比较好的坐卧处,连舍利弗的寝室也被他们占用,并且还说:「这是我们师父佛陀的,这是我们应住的地方。」 舍利弗在佛陀回来的那天,比较迟一些才回到祇园精舍,见他过去的坐卧处都给六群比丘占去了,舍利弗没有办法,就在树下静坐一夜,佛陀早晨起来,
对死的赞美 舍利弗虽是证得圣果的长老,但对于女子修行有成就的人,他也很尊重。 有一次舍利弗在王舍城附近的森林中坐禅,正放下一切进入正定的时候,在他对面岩窟中坐禅的优波先那比丘尼大声的叫他,他走去时,优波先那比丘尼对舍利弗说道: 「舍利弗尊者!我刚才坐禅的时候,身上好象有什么东西在爬,我起初没有注意,后来才知道是一条毒蛇,我被牠咬了,马上一定会死,现在乘毒气在我身上还没有回转的时候,请您慈悲,设法为我召集大家来告别吧
宽大的胸怀 舍利弗的年龄,随着无常的世相日渐增加,他已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这一年在祇园精舍结夏安居以后,为着弘法度生,他不以为年老,不辞辛劳的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外云游教化,佛陀当即允许,并褒奖舍利弗为教为人的精神。 舍利弗走出精舍不久,有一个比丘到佛陀的座前说道: 「佛陀!舍利弗这次到外面云游,并不是为了佛法的宣扬。他是因为侮辱我,对我感到抱歉,不好意思见我,所以才出外旅行去的。」 佛陀最不喜欢人在背后毁谤他人,一听之下,立即着人去把舍利弗追回,佛陀
进入金刚定 佛陀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在耆阇崛山入金刚三昧。 这时山中有一善一恶两鬼王镇守,一名优婆迦罗,一名伽罗,他们远远的见到舍利弗结跏趺坐,伽罗恶鬼对优婆迦罗善鬼说道: 「优婆伽罗鬼王!我今能以拳击杀此沙门的头
请求先涅槃 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说三个月后,自己要进入涅槃。 大家的悲哀,无法言说,舍利弗是怎样也不忍见佛陀涅槃的。他在禅定中想:「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是在佛陀以前进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也应先佛陀进入涅槃。」 舍利弗这么想后,即刻从禅定而起,走到佛陀的座前,跪下来说道: 「佛陀!我现在想要进入涅槃,请求佛陀允许。」 佛陀注视舍利弗,好久,才说道: 「你为什么要这么快进入涅槃?」 「佛陀!您说
最后的赠言 诸比丘跟随在舍利弗的身后走了不远,舍利弗停下来对大家说道: 「请大家在这里停止,不要再送!只要沙弥均头跟我去就好,你们各位请回,自己修行要紧,希望你们能努力精进脱离忧悲苦恼的地方,进入自由解脱的世界。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好象优昙波罗花的开放,要几千万年才能遇到一次。人生是难得的,正确纯洁的信心更难养成,我们这一生能够出家,能够亲闻佛陀说法,更是百千万亿生中稀有的事,希望大众更加精进。诸行无常,要战胜这个无常的苦,到达无我涅槃境地,那
回家 离开佛陀和僧团以后的舍利弗,带着沙弥均头,行走在路上,起伏的思潮,无限感慨。虽然是这样,但舍利弗的心中一点也不乱,他的心反而清明起来,像是站在雪山的峰顶,全宇宙都浮现在他的心中。 舍利弗将要到达故乡迦罗臂拏村庄的时候,夕阳西下,天边一片红霞,舍利弗坐在路旁休息,忽然,他的侄儿优婆离婆多走来行礼,舍利弗向他问道: 「祖母在家吗?」 「祖母没有出去。」 「你告诉她说我回来了。」 「是
涅槃 舍利弗的母亲和家人走后,他对沙弥均头道: 「你到那边的房间去,我一个人在这里就好。」
精神永在人间 舍利弗涅槃以后的七日,均头沙弥把他的遗骨荼毗,然后请回到佛陀说法的地方,把一切经过告诉阿难,阿难流着泪,带着均头,详细的报告佛陀,佛陀默默的听。 均头报告完毕,佛陀见阿难很悲伤,便问道: 「阿难!你为什么悲哀挂念?难道舍利弗涅槃不可贵吗?难道他接受我的教法,把我的真理带走,没有留下来吗?」 阿难恭敬合掌回答道: 「不是!佛陀!我不是这样的悲哀挂念,尊者舍利弗,奉持戒仪,智慧很高,善于说法,勇于布施,永远是那么热忱的为教工作,这不但我们知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不动明王真言(东密): 南无-三曼多-嚩日啰-赧-悍 或者 南无-三曼多-伐折罗-赧-含 或者 南摩三满哆。母驮喃。哇日拉。蓝。撼。 ◎ 诵念不动明王真言可祈福事业顺遂,解脱血光刀兵之灾,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偶然在论坛上看到纯印老人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感恩老菩萨示现人间,让我们这些薄福之人能够看到佛菩萨一生的行持,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 清朝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河北省临榆县(现抚宁县)紫草坞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锁骨菩萨是真的吗?锁骨菩萨是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她化作美女,以好合诱少年诵佛经,使人永绝淫欲。锁骨观音最早记载是中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锁骨菩萨的传说以前延州有一个妇女,长得白净而又有几分美貌,年龄在二十四五岁左右,独自往来于城中。年轻的男子,都争着与她交游,跟她亲热,甚至要她陪着睡觉也不拒绝。
不动明王本身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五佛化身为五大金刚,八大菩萨化身为八大明王。不动明王属於日本东密最尊崇的一尊明王,在日本,几乎每一间寺庙都供奉不动明王,每一间庙都尊敬不动明王。[3]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高野山。
十四根本印之一:不动根本印——独钴印不动根本印--独钴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以两拇指压无名指之甲,亦称为针印。两食指为剑,两拇指、两无名指为索之义,或是把两无名指、中指为四魔,而以两拇指倾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清朝乾隆年间的道彻法师,是钱塘人。他出家的时候,在半山岭的安隐寺。刚开始,他去参崇福、高旻的这些祖师、尊宿们,就是大禅师,之后发明了根本,就是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又还回来,专修净业,当时在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
在净土教史上,有好多主动舍报归西的莲宗祖师。确实也有居士也问过我说,这不是属于自杀吗?可是《净土圣贤录》里边,记载了好几位这样主动舍报的。要么是当时他觉得于住持正法无益,就是说这个色身留着没用;要么为了度化众生,具足了福报因缘的弟子。那么我们就要另当别论。
毗沙门天王,即是掌管财宝之天神,又称为多宝藏菩萨。在《增一阿含经·三o二》中曾记载毗沙门天王帮助一位极为贫困的鸡头梵志,准备种种食具供养佛及僧众,乃至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虽然对天王描述不多,但故事却耐人寻味。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世尊与五百比丘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这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乘宝羽车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中,邀请世尊和比丘众,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结夏安居,并供养衣食等。世尊默然受请。
万年寺是峨眉山众多禅院中的一个,它的无梁砖殿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在万年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名叫广浚的僧人常在这里弹琴诵经,广浚禅师的琴声不仅让游人香客如痴如醉,就连天上的仙女也陶醉其中。有位仙女为了听广浚禅师弹琴,躲藏在了寺庙的水池中,天长日久,仙女竟变成了青蛙,还能发出模仿琴声的叫声,和寺院中传出的古琴声难辨真伪。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长期生病,不仅身体枯瘦,面容憔悴,甚至因为没有人照顾而污秽不堪,身上散发出阵阵恶臭。有一天本师释迦牟尼佛带领着弟子们来到生病老比丘的住处,跟佛陀同行的弟子们见到老比丘的屋里如此污秽脏乱,每一个人都掩鼻皱眉,希望能够早点离开。
有一天,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因为精进修行导致双目失明的阿那律尊者准备缝补衣服,可是,阿那律尊者怎么也没有办法将线穿进针孔里。在束手无策之际,尊者自言自语说:“诸位得道的圣者!有谁愿意为我穿线呢?”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伸出手说:“你把针线拿来,让我代你穿吧!”那声音不是别人,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声音
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圣贤录》里的往生故事,叫性专法师,就是我们说的专修净土的专。他的字也很有意思,叫守庵,就是守株待兔的守。实际上,念佛就是守株待兔。性专法师,是明朝人。他年少出家,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后来拜妙峰禅师,受戒,听他讲《法华经》。之后自己告辞,实修去了,住在妙峰顶,专修头陀。当然那会儿他并不是去专念佛,而是诵《法华经》。
我们同修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说:“法师呀,我有业障,我心不清净!”刚开始我也说:“慢慢消。”后来我也反问:“你是依照佛的清净度来要求自己吗?”但凡我们是凡夫,都会有业,都会生障,正因如此,所以才需修行,叫做业消智朗,障尽福生。不要说我们,历代这些往生的祖师爷们,也都有业障。只不过他们修成就了,我们是一边要还,还要继续欠。祖师菩萨们再来呢,就是只还不欠。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波斯匿王,他娶了一个夫人叫茉莉夫人。为什么叫茉莉夫人呢?她本来是贫贱之人,生来就是个婢女。在当时,如果生来就是婢女,就永远都是婢女,不可能成为夫人,但是她做到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次,佛在舍卫城乞食,路过一个地方,茉莉夫人正好在旁边,她就看到佛的威仪和宝相庄严,当下就对佛信奉无疑,还拿东西供养佛。而且,她心中当下就发愿“我要改变下贱的婢女身份”,因为她尝够了痛苦,被人指使来指使去,每天
说起莲池大师,社会上很多不了解佛教、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晓得他的《七笔勾》,我们这里来念他的《七笔勾》第一笔,“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